本报讯(记者计红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28日,在以“万有IN力,数立未来”为主题的2019英特尔中国媒体纷享会上,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表示:“在‘智能+’时代,深挖数据红利能够为产业创造增值空间,进而加速数字经济落地。”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从技术支撑的角度指出,如何释放数据红利,对计算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英特尔将以六大技术为支柱,引领“超异构计算”时代。
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约产生7.6ZB的数据,而且还将保持每年30%的增长,到2025年的数据量将达到48.6ZB。杨旭认为,在海量数据高速增长的趋势下,绝大部分数据还未转化成商业价值,数据红利亟待开发。业界共识是,“智能+”是增值和升级的重要路径。
杨旭以智能制造、服务业升级、供应链重塑等几个关键经济领域为例,阐述了“智能+”升级的方向和实践。他告诉记者,通过全面部署工业互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英特尔的智慧工厂每天获得50亿数据源,信息获取的速度从数小时缩短到几秒,不良产能降低25%,零件成本减少了20%,而质检速度则提高了10倍。
宋继强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数据产生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处理和计算能力。面对未来更加多样化的数据形态和计算场景,如何释放数据红利,对计算力提出更高要求。“任何单一的因素,都不足以满足多元化的计算需求。”宋继强指出,“面向未来,英特尔将全方位推动计算创新,引领‘超异构计算’时代。六大技术支柱带来的指数级创新,将是英特尔进入未来10年乃至下一个50年的驱动力。”
英特尔六大技术支柱包括制程和封装、架构、内存和存储、互连、安全及软件。宋继强告诉记者,其技术愿景是:提供多样化的标量、矢量、矩阵和空间计算架构组合,以先进制程技术进行设计,由颠覆性内存层次结构提供支持,通过先进封装集成到系统中,使用光速互连进行超大规模部署,提供统一的软件开发接口以及安全功能。
谈及目前的进展,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王锐透露,英特尔一系列10纳米产品即将上市,从面向新型移动PC客户端的Ice Lake处理器和Lakefield平台,到专门面向5G无线接入和边缘计算的网络系统芯片Snow Ridge,再到云端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Ice Lake,从云到端全覆盖。
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