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之后,随着所谓资本寒冬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公司大批量倒闭破产,单凭模式创新的网络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米磊分析认为,多数互联网企业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它们解决的是效率问题。
而今,互联网经济的效率提升已经进入浅水区,提升空间极其有限。从2000年左右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到2010年前后的小米、滴滴等公司,从PC端到移动端,互联网创业的最佳时代已然逝去。
硬科技是下一个风口
米磊认为,硬科技将是未来30年的风口。他将硬科技定义为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
纵观全球的资本动向,“投资硬科技”不断得到印证和跟随。当前,以谷歌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巨头已经全面布局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基因检测、量子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硬科技行业。
从国内市场来看,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觉醒”也很迅速。
2017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NASA”计划,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关注机器学习、芯片、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马云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他说:“阿里巴巴必须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而马化腾则屡次提及了腾讯对于技术的担忧。“可能过去有很多红利(人口红利、流量红利、内容红利),但是最终还是要看到技术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东西。我们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技术的进步,企业才可能保持战略方面的制高点。”回顾2016年腾讯的投资布局,云计算、大数据、无人驾驶和智能硬件占了绝大份额。
百度李彦宏曾被业内公认为是O2O(线上到线下)概念的对外输出者。2013年,李彦宏花了大量时间去给美国人解释,什么是O2O。2016年,百度斥资数百亿元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在同年9月召开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的话题全部围绕人工智能展开,O2O仅被提到一次。随后,百度悄然将其使命修改为“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科技创新是未来30年的主旋律
过去30年来,中国出现了三次创业潮,国民经济也确实经历了非常大的发展,其核心就是人口红利。因为解放了几亿农民的生产力,出现了几亿的工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这个阶段我们的关键能力实际上是中低端的制造,属于依靠贴牌和代加工的市场驱动模式,是Copy to China(中国模仿)的能力。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未来30年,中国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必定是科技创新红利。米磊认为,模式创新和人口红利消退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曲线正进入驱动力不足的平缓期,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都遭遇了巨大瓶颈,中国经济急需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也正处在从市场驱动到技术驱动的关键转折期。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然而,如何有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米磊认为,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释放科研人员的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尽管当前中国大量科研投入产生了数量可观的科技成果,但是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化却存在着“肠梗阻”,大多数科研成果并未成功转化为对经济有贡献的力量。
为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力政策。在政府科研投入层面,如国家每年投资500亿元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在北京、上海等设立全球科创中心,设立雄安创新特区,设立总数42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成立规模2000亿元的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中国科技创业环境的宏观利好。
硬科技公司将成为最赚钱的公司
米磊对“互联网+”和硬科技有一个评价:互联网是典型的外家功夫,而硬科技修炼的是内家功夫。
以联想和华为为例,联想建立之初原本走的是“技工贸”的发展模式,靠汉卡技术起家,迅速获得了市场商机,其利润远高于当时做“贸工技”的华为。后来,华为斥巨资投入技术研发,多年执着于“技工贸”的路线,终于超越了靠拓展市场盈利的联想。华为历经30年的发展历程,其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顶级企业的水平,并有了大规模的研发队伍。目前,华为市值保守估计为1500亿美元,已是从引进仿制发展到大规模并购的联想的10余倍。
做硬科技的企业,在起步发展的前5~10年,投入和回报率成反比,甚至还要经历亏损,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技术的研发和成长期,硬科技企业的回报是低于线性增长的,然而一旦过了拐点就是指数型增长,并能够迅速成为行业BAT,远超互联网类企业。而模式创新则相反。
米磊认为,中国在经历了前30年的市场驱动之后,经济增长走势正呈“L形”,如何成功跨越拉美陷阱,进入下一轮的快速发展阶段,必须从0到1依靠技术驱动。“因此,我一直坚信科技创新是未来30年中国发展的主旋律,这个观点当下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支持和佐证。同时,我们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米磊说。
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