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威尔逊教你如何成为科学家
  • 作者:胡珉琦
  • 点击数:1817     发布时间:2020-01-19 16:38: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命运的安排会让你遇到很多人,如果有幸遇到一个优秀的引导者,未来也许会过得笃定一些。而如果这个人,是世界殿堂级生物学家、科学巨擘爱德华·威尔逊呢?

威尔逊的人生充满了冒险奋进、不畏风雨、热情达观,那是来自他对生命的关切。除此之外,他总是乐于分享,他写了很多回忆恩师挚友的故事,他最初也正是因为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才进入了科学的最高殿堂。 

如今,作为长者,他想跟年轻科学家聊聊60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说说科学以及科学生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此,他发出了厚厚一沓《给年轻科学家的信》。 

先有热情,再谈训练 

在信的开头,威尔逊介绍了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在大自然冒险中度过了孤独的童年,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与亲近感,当他还是一名初中生时,他就肯定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位教授。他17岁进入大学,决心要成为昆虫学家,一有机会就往野外跑……

未必需要读完他的全部故事,因为他的人生始终如一 ——对自然、对科学持久不变的热情。 

所以,他给科学家生涯指南的第一条就是,探究的热情比埋头苦读更重要。这是他在许多成功科学家身上发现的事实。

威尔逊说,要想跻身一流科学家行列,有很多代价,有时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流水,而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前提是,“你选的课题,就跟你的真爱一样,必须让你感兴趣、充满热情、愿意为它奉献一生,并且乐在其中”。 

因此,不论用什么方法,找出在科学、技术或其他相关领域中最想做的事情,在这份热情还没有消失之前,尽力顺从它,吸收所需的知识来使心智成长。 

在中国,对科学家的选拔条件十分苛刻,但兴趣和热情并不太被重视。很多人将这份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忘了兴趣才是学有所成的支点。 

“这是我们培养、选拔、评价人才的方式和标准出了偏差,以致搞科学的,没热情;有热情的,却去了别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叶盛说道,“即便不是成为科学家,我也鼓励学生们一定要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因为,兴趣不该受到委屈。 

不够聪明、数学不好怎么办

兴趣是选择职业的敲门砖,但喜欢也未必能干好。不够聪明怎么办?数学不好怎么办?威尔逊的回答倒是让人颇受鼓舞。 

他解释说,科学研究者多半是中高等智商,因为对高智商的人来说,在早期的训练阶段,凡事都太过容易。他们通常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大学的科学课程,没办法从烦琐而重复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中得到许多乐趣。他们并不想辛辛苦苦地去往前沿领域,但资质较为平庸的人则甘于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 

总之,他认为,科学研究主要依靠的是开创精神和辛勤的工作,而不是天生的才智。在大多数领域,极度聪明不见得是一项优势。 

如果你资质尚可,却被数学挡住了去路,他劝你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这并非关键,除非你要从事的是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不过,叶盛和很多人一样,对他的这个回答难免心存疑虑。 

他看到,利用物理学手段去研究生物学问题,这种方式已经贯穿当下生物学发展历程中。生物学能够往前走一步,往往是因为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而它一定离不开数学。 

再者,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发展在加速,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显然,这也离不开数学。

威尔逊的意思是,找到一个符合自己数学能力的学科,并且专注于此。而叶盛认为,如今的生物学很难有一个成果是出自一个实验室,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补齐自己的短板,也是一种合理且重要的手段。 

如何选定道路 

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常常遇到一种困境,究竟选择什么领域、方向才是正确的。 

当下的现实是,研究人员往往盯着那些自带光环且有大笔经费资助的领域方向。即便这些领域已经人才济济,一个新人只能扮演一群授勋将领麾下的小卒。 

曾经,威尔逊另辟蹊径,选择研究谁也看不上的蚂蚁。而多年之后,他成为了学术界的“蚂蚁之王”。

他内心的原则是,在选择进行原创研究的知识领域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去找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因为这样一来,有更大的可能成为领先者,长期以往,就可以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 

在他看来,避开人群和炮火,朝着冷门的方向前进,虽然孤单,让人没有安全感,却可以及早体验找到科学新发现的快感。 

重复、跟跑不该成为年轻科学家最终的选择和追求,叶盛理解,涉足一个鲜有人踏入的领域,做出原创的发现是非常有分量的。 

同时,他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家本人也分不同类型,在某些成熟的领域方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通过不断的重复,穷尽搜索,或者改进一点点实验仪器,提高一点点数据精度,直到解决一个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如何实现创新

在启发、鼓励年轻人创新的时候,威尔逊遇到了一个问题。

目前在《自然》《科学》这类顶尖期刊上,由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少,科学日渐趋向团队思考。他发现,尤其在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几乎所有新想法都要结合多种技术才能开花结果,创新者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在成功的研究生涯中,你可能会同时或轮流扮演创新者、创意合作者或计划主持人的角色。” 

但是,团体思考真的是开创新科学最好的方式吗?威尔逊总是有一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观点。 

他认为,成功的开创者,他们的力量有时来自消极反抗型人格,有时来自对世界或者社会问题的愤怒。创新者通常还具有内向人格,不爱参加团队运动和社交活动,他们厌恶权威,大多不喜欢听命行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爱做梦,而没那么爱行动。他们往往心思飘浮不定,喜欢探索、收集和摆弄东西,拥有天马行空的幻想,难以专注…… 

威尔逊的这些叙述弥漫着一种温情和包容。他想表达的是,即使是那些在别人眼里不太可能成功的人,他们仍有机会成为最具创意的科学家。喜欢单打独斗,也意味着不放过任何成为第一个发现者的机会。 创新来自很多种可能性,到达的路并不只有一条。 

要不要踏上科研这条路

人类目前已完全进入科技时代,虽然各学科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科学知识的成长速率大约是每15年至20年增加一倍。

回到威尔逊的老本行,他指出,今日已分类的植物是31万种,预计总量则为35万种。若再加上动物和真菌,目前已知的物种已超过190万种,预计最终可能超过1000万种。至于细菌这类物种的多样性,所知甚少,辨认出的种类只有约1万种,但这数字正在增长,全球物种名录里可能会增添数百万笔数据。从这个角度看来,在距离林奈的时代已有250年之久的今天,其实人类关于全球物种的知识仍然少得可怜。

“对生物多样性认识不足,不只是专家学者的问题,也是其他所有人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个星球认识得这么少,那要如何管理它,使其永远发展呢?”

因此,威尔逊的观点是,对后来者而言,科学领域可研究的题目是越来越多了,而不是越来越少了。他想告诉年轻人,竭尽所能地坚持下去,继续留在这条科研道路上,因为这世界非常非常需要人才。而如果是那些正在门口好奇地想要一窥究竟的学生,那么,也请放心大胆地走进去,科学的世界不会令人失望。 

这本书值得广大研究生阅读。叶盛认为,由于作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的经历,年代较早,他的人生轨迹很难被复制,他给出的建议可以为认识科学家职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不过,在吸纳的同时也应该有所取舍。

摘自《中国科学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