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8月10日电专访:用先进技术重塑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访埃及最大中资企业负责人韩瑞华
早期进入埃及的中国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值低、技术也不太先进。但随着中国大企业相继“走出去”,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开始让埃及人刮目相看。埃及中纺机无纺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瑞华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自信地表示,他们的企业重塑了中国企业在埃及的形象。
技术优势成为企业成功保证
埃及中纺机无纺布有限公司总投资为1247万美元,是世界第三大纺织机械制造商中纺机集团在埃及投资兴建的全资子公司。它是目前中国在埃及投资额最大的公司,也是其所在的埃及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的标志企业之一。
韩瑞华说,这个项目自2005年启动时起就受到埃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埃及投资部长毛希丁2008年在参加公司开业仪式后即对媒体表示,从这家企业能明显感受到中国在埃及投资结构发生的变化。
技术优势是这家中资公司成功的首要保证。该公司生产的丙纶无纺布多用于医疗卫生或防护用品,可满足用完即弃的要求,同时也是可降解环保产品,符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负责该公司日常管理的韩瑞华对记者说,海外投资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出去的项目应该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相吻合,比如技术密集度高,效率高,节能环保。他说:“我们是代表着中国的央企,把世界领先的技术带到埃及,无论是对埃及无纺布市场的发展还是提升埃及的经济影响力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为一条经验,韩瑞华强调,“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绝不应当把国内已经淘汰的落后技术设备再搬过来”,因为这样的投资不仅有损国家形象,更重要的是早晚会成为企业的包袱,带来很多弊端。
“走出去”要入乡随俗
作为另一条经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必须深入研究投资对象国的法律法规、市场状况,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韩瑞华就此指出,中国企业在规划发展战略时要站得高一些,对于到国外投资要做好细致的前期准备。在考察投资环境时不应只看表面的东西,而必须深入了解其是否适合自己的投资项目。
以埃及为例,埃及是发展中国家,乍看上去整体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环境也不适宜,但是近年来埃及发展外向型经济,渴求外国投资并提供很多优惠政策。埃及与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大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利于产品出口。埃及的地理位置使得产品运往欧洲十分便利,同时埃及电价低廉,劳动力丰富,能源和用工成本都不高。
韩瑞华说,埃及的这些条件都十分适合中纺机集团的“走出去”战略,集团从10多年前就开始酝酿在埃及投资,并最终确定了具有行业优势的无纺布项目。
对埃及法律法规深入研究,并自我约束、依法经营,是中纺机在埃及顺利发展的保证。作为反面教训,韩瑞华说,一些国内企业由于对埃及的前期调查做得不够,以至于企业注册时不知道该援引哪些法规。而中纺机这家公司则充分运用了埃及投资鼓励法的许可,按照自由区企业来注册,这样不仅享受到了完全免税的待遇,同时产品出口还可从埃及政府获得出口奖励。
此外,对外投资切忌带“有色眼镜”。韩瑞华提醒说,到国外投资应当努力适应当地完全陌生的情况,按照当地的习惯和国情考虑问题,这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经过两年来的市场开拓和试运行,埃及中纺机无纺布有限公司的盈利正稳步增长,目前约98%的产品出口到欧洲市场。韩瑞华表示,由于市场需求充足,公司已计划将目前3000吨的年产量扩大,预计到明年中期年产量将达到1万至1.2万吨。
尽管发展势头不错,但随着更多企业走出去,在埃及最大中国投资企业的称号将会让给规模更大的投资项目。韩瑞华说:“这个公司是我们这家央企走出国门投资的尝试,也是在为后来的中国企业摸索经验,起到了前进路上的铺路石的作用。企业现在已经走上正轨,我相信接下来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