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杂志为我们预见了10年后的未来,这次预测的基础来自真实的数据、推理和事实
2020年距离现在还有10年的时间,10年,时间好像并不是很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你的诸多想像中,肯定不仅仅是自己老去10岁的容颜。
那么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是不是能实现以前可望不可及的梦想?《福布斯》杂志为我们预见了10年后的未来:个人生活、教育、科技、经济、能源、社会……这次预测的基础来自真实的数据、推理和事实,此外,对于某些空白之处,他们适当加入了某些严密的科学幻想色彩。
这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呢?如果有兴趣,你可以登录福布斯看一看,发表你的想法,正如马尔科姆·福布斯所言,对于未来的判断和想象:“有对有错总好过半对半错”。
几十年前人们就预言,未来“普适运算”将会被广泛应用。(普适运算即运用无线电网络科技,让人们在不受时空限制的环境下享用资讯,透过整合式无缝科技,让人们使用起来更便利、省时。)随时随地享受资讯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普适运算意味着计算机会失去原有的重要地位,但这就是 2020年的生活。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未来的工作含义将发生很大变化,但在2020年普适运算也算不上尖端科技了,而是已被广泛应用。
随身携带的个人世界
2020年,人们将找回一些在2010年失去的东西
随身携带的个人世界
世界各地很多学校都试图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在亚洲一些地区,手机的普及比美国还快,这些地区的学校已放弃禁止上课时用手机。对香港的学生来说,移动电话是必不可少的。“移动”意味着你可以将自己的世界“随身携带”,到了2020年,很难想象有人会不带着移动设备出门。在未来,随身携带移动设备将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准则和日常生活中固有的一部分。
在未来生活中,如果科技进一步隐入幕后,占据幕前位置的会是什么呢?那将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一直珍视的人性。目前人们认为科学、科技、工程、数学教育是创新的关键,在将来他们会意识到应该在这4项教育中加入人文学科。因而,人们将见证完整工艺、人类创作的回归和物质、精神世界的再度平衡。人们将看到人文学科在21世纪的复兴,文化和商业将成为个体的中心舞台。
软件产业将欣然接受工艺价值的回归,到2020年,软件产业将回到“手工作坊”的时代,为不同用户定制不同的软件,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它将成为更大范围的“手工制作”潮流中的一部分,这种回归手工时代的潮流注入了人类情感和对完整性的珍惜。这一趋势在移动电话的应用程序市场上已初见端倪,垄断型参与者越来越少,推销成本近乎为零,几乎任何人都能在苹果手机、谷歌手机和黑莓手机上安装应用软件。设计这些应用软件需要关心和注意,而这往往是大公司们所缺乏的。
未来人们将不再满足于大规模生产下的流水线产品,而重新发现个人创造的价值。2020年的科技将允许个人制造者拥有曾被大公司独享的运营能力。在社交网站上,个人传播将会兴起,他们像主要媒体一样发布自己的新闻;在应用软件市场上,个人品牌也能占有一席之地,“鲍比·斯库拉”这样的个人品牌也能像奥多比软件公司一样叫卖自己的商品。有人认为,这将是一个重新学习信任个人而非品牌的时代,某一品牌的忠实顾客将成为过去。确定的是,现在人们对品牌的信任正面临着挑战。
现在的人们填充电脑桌面上的文件夹时,几乎对其实际容量毫无概念。但人们在存放纸质文件时,对文件是多是少就很有把握,因为纸张能给人实实在在的触感和可视感。
人类很难放弃看到、摸到实物的感觉,因此以后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设计,让虚拟和现实达到最佳的平衡。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轻易感受到的微妙之处,很快也能在电脑屏幕上实现。
过去20年中充满了科技变化,导致科技和数字世界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教育者、立法者、未来学家、社会科学家不得不对其产生关注。值得高兴的是,随着人们对科技不断习惯,另一场对话的时机已到,人们将思考和讨论在生活中寻回什么。
那么,什么将取代技术?它将从人文科学、设计和个体开始:由大量个体设计、制作的产品和随之形成的文化,它们由人们所信任的人手工制造,用以捕捉现实世界中人们珍视的微妙和不完美。这就好像在2020年,人们将找回一些在2010年失去的东西。
电脑
传统的计算机消失
人类本身也经历着变化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最吸引人的转变是什么?有人认为只是“更小、更好、更快”,但它给人和社会带来的改变远不止这些。
由于科技带来的奇迹,对很多人来说驾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已变得不足为奇。每个人都有第一人生,即只有死去才能逃脱的物理存在。现在很多人有了第二人生,其实很久以前人们就能通过写作来创造不同的人生,尽管人们能创造另一个自己,但第一人生依然占主导地位。
从范围和普及性上来说,人们的第二人生已发展到了能与第一人生比肩的地步。通过使用数字设备,人们与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认识的人取得联系,社交网站、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微博等各种数字媒体都帮助人们在数字世界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自我。更具深刻影响的是,数字世界中的全新自我也能拥有高度的重要性和保真度。大部分的人都有网友,虽然素未谋面,但能心灵相通。当科技让第二人生中的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时,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之间的平衡正迅速地发生变化。
第二人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使得数字网络对人们来说也越发处于主要位置,数字网络已不再是“房间里的个人电脑”,而是自我的一种延伸——没有它就像没穿衣服一样。现在人们使用的是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人机互动方式,而未来10年人机互动将发生重大变革。
触屏技术的突破引领了这一趋势,人们通过触摸与计算机互动,而数百万年来人类与物品产生互动也是依靠触摸,这是一种微妙的回归。不足的是,目前人们使用计算机需要熟悉并掌握其自有的界面,但人们并不生活在由计算机界面组成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三维世界中。为什么人类能学习、融入计算机的世界,而计算机不能融入人类世界呢?计算机本质上是“盲人”,它们不知道坐在它们面前的是谁,也不知道周围环境的任何基本信息。未来人们的目标是“教会”计算机在人类世界中与人们进行交流。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他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向观众介绍了智能电脑哈尔,太空旅行者们无需坐在工作台前与哈尔互动,他们只需待在电脑所在的房间就能指示其工作。至今智能电脑哈尔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设想:计算机对其本身和生活在三维世界中与其互动的人有知觉。微软公司即将发售的纳塔尔项目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纳塔尔项目以3D摄像头与动作识别软件为基础,用户通过身体运动与声音命令来控制游戏,无需使用任何手柄或键盘,它还能监测到玩家的行动,令游戏效果变得十分自然。纳塔尔项目令人们能够与计算机“交谈”,并带来了一种移动计算的新思路——未来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小的移动装备,而是不借助任何装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性。
那么是否能说,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转变与互联网的诞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呢?互联网是信息供应和计算机连通性的大爆发,给人们获得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信息处理技术未来面临的变革是在特定环境中处理信息,即在人类世界的环境里,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感情来实现与计算机的互动。
如果这一变化成为可能,那么人体将成为计算机迷们所称的“节点”,变成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参与者。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通过在线定位,将自己的物理位置展示给别人,这就是潜在的人体“节点”的一个例子。如果将其应用于医疗,人们则会看到戏剧性的结果。现在就有将这一技术向大众市场推广的例子,例如 AirStrip技术公司推出了一款软件,可以远程监控医院里的病人,把信息直接发送到医生或护士的智能手机中。10年之内,人体监控和数据发送就会跟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状态一样简单、普及。
未来人们能得到别人在网上即时发布的信息,但不仅是通过电脑屏幕,还可以通过平视显示器获得这些资讯。虽然这种平视显示器目前仅在直升机和航空器上使用,但不难预见未来它将被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人们在租房时,通常不仅想找到好房子,也想拥有好邻居和好社区。过去人们常常去租房地点实地考察一番,而现在很多人转而使用谷歌地图提供的卫星照片和街景。这本质上是在用卫星找房子,未来人们则无需坐在电脑前,就能直接看到卫星画面,这也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转变的一个例子。
当信息处理技术深深融入人们的认识、思考、决策、身体甚至意识中时,人类就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概念会被拓展,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将永远纠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