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三原则
对于目前正在或者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定要从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做好筹划,有的放矢,有备而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我国经济发展、企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比较优势为依托,优选条件相对有利的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基本点:必须从企业长期发展出发,科学制定全球战略,分步实施,这是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的核心。
创新方式,多方合作,减小阻力。根据国际规则和实际情况,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如在境外投资时,尽管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为国有企业争取平等地位,但在一段时期内误解和歧视还会存在。为此,企业可视情况寻求多方合作,包括与其他国家企业、西方跨国公司联手开拓第三国。
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自身机制,练好“内功”是搞好跨国经营的基础。“提高国际竞争力”,根本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这可以包括市场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生产能力优势、技术结构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在自主知识产权(IPR)、品牌、国际经营网络、国际化经营人才、本地化等几个方面则是要花大力气的。在此基础上把握“先易后难”、“知己知彼”、“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守法经营”、“社会责任”、“文化风俗”等几方面。
《瞭望》文章:武钢海外资源战略纪实
通过“走出去”,武钢目前已锁定海外铁矿石权益资源量近100亿吨,到“十二五”末,实现铁矿石的自给自足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了解到,在国内许多钢企为铁矿石涨价发愁时,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已悄然用上投资海外赢得的便宜矿石,今年预计达600万吨,占年矿石需求量的25%。三至五年后,武钢矿石可全部自给,彻底摆脱被世界三大矿业公司“卡脖子”的状况。通过“走出去”实施海外资源战略,武钢的目标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矿石的自给自足。
“逼出来”的海外战略
武钢的做法是“逼出来”的,这与其在铁矿石资源“食物链”中的尴尬境地有关。武钢不像宝钢“两头在外”,也不如鞍钢80%的矿石能够自给。武钢的“粮仓”——鄂东铁矿石开采已有一百多年,资源趋于枯竭。漫长的开采史消耗了大量资源。武钢每年自产自给率由最初的100%降至现在的不足15%,仅剩的不足3亿吨的资源量都深埋在500多米以下,开采成本越来越高。
然而,经过50年的发展,武钢的产能增长了7倍。到2009年,集团的产能已达到4000万吨,粗钢产量居世界第四,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产能的急剧放大导致铁矿石缺口随之加剧,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铁矿石2500万吨。“十二五”期间武钢将形成6000万吨以上的产能,铁矿石年需要量达9000万吨以上。铁矿石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武钢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我国进口铁矿石量增价涨。2002年进口铁矿石首次突破1亿吨,之后每年增长,2009年进口已超过6亿吨。海外铁矿石企业数度抬价,从2004年到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翻了2.56倍,此后上涨趋势一直持续。
2009年初,国外供应商单方面强行取消已签订的长期供应协议,进口铁矿石价格再度飙升。同时武钢地处内陆腹地,运费要比国内其他钢铁企业每吨高出150元左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中国、日本、韩国都属缺少矿产资源国家。日本的新日铁早就通过股权的方式,掌握了海外上游矿产资源。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铁矿石占全世界总需求的60%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和钢材生产国,而我国企业在海外的铁矿石权益量仅有4000万吨,不足进口量的10%。钢铁强国日本的境外权益铁矿石占进口的比例则在60%以上。
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告诉本刊记者,武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中央要求的加快“走出去”战略,加快建立海外资源保障基地,摆脱被人“紧卡脖子”的窘境。
“走出去”收益与风险并存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商机的出现,武钢“走出去”步伐迅速加快。目前,武钢开展合资合作的海外项目已达37个,包括15个铁矿项目、12个海外贸易和深加工项目、9个煤矿项目和1个钢铁生产项目。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武钢国际资源公司副总经理谢海平说,到目前为止,武钢通过参股、控股、项目合作等方式,已锁定海外铁矿石权益资源量近100亿吨,每年可获得相当可观的权益铁矿产品。到“十二五”末,武钢在海外开发的矿石可以满足85%的需要,加上自有矿石部分,矿石可以自给自足。
“抄底”世界金融危机为武钢赢得了可观收益,节约了大笔资金。比如收购南澳CXM公司增发的15%股权,武钢只花费原报价的一折,仅975万澳元。当前武钢在海外公司的股份增值达80%,获得了数亿美元的账面浮赢。武钢海外权益矿离岸价格每吨50美元以内,而现货交易价达到120美元,矿石生产成本节约一半以上。
事实上,铁矿石投资要充分考虑铁资源储量、矿石品位,还要考虑物流、铁路、港口、水电等基础设施,海外投资存在的风险大。海外投资每一个项目环节众多,非常复杂。从信息收集、筛选到技术交流,从现场考察到财务、法律、技术调查,从商务谈判到签订框架协议,从正式签约到双方政府批准直至项目交割生效,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要在博弈中胜出,不但要做到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节了了于心,知彼知己,还要研究合作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甚至文化习俗。否则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对此,武钢总经理助理赵小明介绍说,武钢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因此危机意识强,公司一旦瞄准了机会,海外动作就十分迅速。另外,武钢在国外开矿办厂有自己的优势,8000人的矿业公司队伍有丰富的矿业开采、管理经验,现在从国内办矿到国外开矿,工作对接也很快。
截至目前,武钢的海外投资没有一笔发生重大风险和实际损失。这与武钢首选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政治稳定的富矿国家有关,也与武钢稳扎稳打、措施得力、海外投资人员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密切相关。
邓崎琳说,武钢是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大批核心技术和优秀人才,产能规模居世界第七位。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和矿石精选技术,世界一流的矿山建设队伍,矿山勘察开发的技术优势和经验,是武钢决胜海外的“本钱”。
竞争力向上游供应链延伸
海外投资战略使武钢进可攻退可守,成功修复了其脆弱的上游供应链。赵小明说,武钢拥有海外矿石资源基地,主要是控制上游矿石资源保障企业供应。这在当前资源紧张、矿价暴涨的前提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在钢铁企业上游供应的又一命脉——焦煤方面,武钢也在积极寻找海外项目。据悉,武钢旗下武钢国际资源开发投资公司已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RML签订了莫桑比克煤炭项目谅解备忘录,武钢将分三个阶段总共支付8亿美元,购买RML拥有的莫桑比克赞比西煤矿项目40%股权,同时将认购RML8%的股权。
邓崎琳的目标是,武钢将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现有矿山等方式,建立一批境内外铁、煤矿产资源供应基地,逐步开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到2015年,公司获得权益铁矿石资源量达到100亿吨,超过9000万吨/年的供矿能力;获得权益炼焦煤资源量10亿吨以上,形成3000万吨/年的供煤能力,不仅为武钢提供长期、稳定、安全的资源保障,而且满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需求。这意味着,武钢在一定条件下,将从资源买家变为卖家。
除成功向钢铁产业上游发展外,钢铁的下游产业如国际贸易、物流运输及其他相关产业因海外资源战略的实施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武钢已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12家海外子公司及办事处。
借助这些海外机构,武钢成功地将贸易触角伸向了剪切配送、矿产品贸易、海运运输等。特别是2007年武钢第一家专业化航运公司武钢(香港)航运在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后,航运业务已成为武钢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废钢、热压铁块海外资源开发也在去年实现了零的突破。
为利于进口矿石的输导,武钢还和宁波港、浙江和润集团三方合资成立了浙江舟山武港码头有限公司,在舟山兴建年吞吐量达3000万吨的大型铁矿石中转码头,这是武钢首座自有大型铁矿石码头。
在上下游产业和跨行业间建立畅通无阻的钢铁产业链,为武钢提升核心竞争力,全球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武钢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朱江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武钢不同区域的海外资产开发进程不一。未来还将成立资源投资公司,并在香港上市,开展资本运作,做强做大资源板块。这些都将为武钢更好地开展全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