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2011年04月06日 科技日报
“十二五”开局之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3月下旬,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先后到舟山、宁波调研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时提出:要着力集聚科技、人才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支撑。
从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到海洋发展示范区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变。
科技兴海是浙江多年来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务院批复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力部署,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
浙江的共识,浙江的行动
浙江拥有2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全省海洋岸线6696公里,居全国首位;宁波—舟山港已跻身全球第一大海港;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878个,数量居全国首位;近海渔场22.27万平方公里,可捕捞量居全国第一;海洋能蕴藏丰富,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占全国的40%,潮流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10。
赵洪祝表示,未来5至10年,浙江省将紧紧抓住机遇,创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全省海洋总产值2015年力争达到7000亿元,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2020年突破12000亿元,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浙江规划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总体布局。“一核”,就是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两翼”,包括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的北翼和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的南翼;“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九区”,即重点建设沿海7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多岛”,就是重点利用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海洋经济发展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这是浙江的共识,浙江的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科技厅海洋科技重大重点面上项目、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国内外交流、成果转化共立项550余项,共资助经费4.86亿元,比“十五”增列320项,投入增加93%。海洋科技方面申请专利640余项,获得授权3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0余项。
进入“十二五”,浙江省新一轮科技兴海战略规划已制定。
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大有作为
海洋深水养殖是国际上发展很快的新型网箱养殖技术,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高,与传统养殖业相比具有抗风浪、鱼品质好、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浙江沿海渔民早就想掌握这项技术,改变渔业生产方式。
2001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来到舟山,对863计划项目“深海抗风浪网箱研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深入研究,加速走产业化道路。
当时,浙江海洋学院已经完成对深水网箱养殖及装备技术系列项目的研究,解决了深水网箱材料、箱体结构、养殖、抗风浪性能等关键技术。根据张德江的批示,在浙江省科技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截至2008年年底,累计在国内沿海生产安装深水网箱3110余只,占全国深水网箱总量的90%以上。实现销售额7.5亿元,利税2.4亿元。深水网箱研究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获得2006年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吴常文在舟山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一项技术改变了一种养殖方式,这说明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有科技的支撑。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大有作为。
同时,以他为主的课题组又有新突破:大黄鱼全基因图谱绘制成功。吴常文说,大黄鱼全基因组的测定和序列图谱的成功绘制,将对大黄鱼基础生物学研究和大黄鱼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技兴海是浙江多年来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的创新实践在于为科技兴海打基础,建平台,共建创新载体,集聚创新人才,着眼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提高海洋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授牌成立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2007年成立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截至2009年年底,海洋平台已整合购置仪器设备总值达1.535亿元,拥有694位科技人员;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7项;已为2218家企业进行关键设备各类服务。2009年海洋平台服务收入达1.2亿元。
其次,全力支持舟山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舟山经济开发区增挂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牌子,这是浙江省唯一的海洋类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第三,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浙江海洋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兴办的浙江东海海洋研究院已成为浙江省乃至我国中部沿海的海洋开发研究实验中心。中国•雨田集团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物制品工程中心,已投资1000多万元,海洋药物的研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