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科技日报作者: 张晔 韩义雷 张淼
7月,江南一隅,一场梅雨过后,位于长江之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校园被洗刷一新,一入校门就能看到一片巨大的国旗方阵,120多面不同国度的旗帜同时飘扬,让人恍惚间错以为来到了联合国总部。这么多面旗帜意味着什么?这是南信大开展国际培训的骄傲,标志着南信大已经为120多个国家的学员提供过培训。
比“团体实力”,南信大无疑不能与北大、清华等一较高下,但是论气象学科,该校却是实实在在的“单打冠军”:建校50多年来,已为全世界气象行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国家设立行业专项以来,南信大的气象行业专项立项数一直高居榜首,大气学科群在国内外气象界影响巨大。
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在生怕落后的追赶之中,南信大走过弯路。
“因行业而生,因行业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校的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所气象本科院校。但是随着2000年划转至江苏省管理,学校发展的轨迹也慢慢地发生了偏转,与气象部门从行政隶属关系变成了并行关系,从“直接听命”变成了“若即若离”.
2004年,在中国高校的“扩招、兼并、升格”发展大潮中,校门口那块40多年没变过的牌子也换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到了这时,至少从校名上,外人已经很难知道它与气象行业的关系了。
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每年的气象工作会议中不再有南信大的身影,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屡屡受挫,气象专业在学校的招生比例中逐步减少;而失去气象领域的领先优势后,与其他高校同质化的竞争并无任何优势可言,反倒是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基本留不住,优秀的硕士生也不愿留校,只能从本科生中找些拔尖的补充人才队伍。
路在何方?学校的发展该如何定位?
“我们与气象部门有天生的血缘关系,但是现在出嫁的女儿回不了娘家,而且2000年以后,在全国15所与中国气象局开展局校合作的大学中,南信大得到的支持是最少的,这是因为学校脱离了中国气象行业发展的轨道,远离中国气象行业发展的业务需求。”采访中,南信大校长李廉水讲起当年重返气象行业的第一幕仍然心潮澎湃。2006年,他受邀参加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在这个阔别多年的会场上,他没有再犹豫,果断地说出了南信大回归气象行业的心声:“我们要举全校之力,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
这个见诸《中国气象报》头版头条的观点,促成了不久后南信大对中国气象局的一次大汇报,“我们一下去了50多人,各业务司各业务中心纷纷与南信大相关学院进行多方交流,在一起就是谈合作、谈支持,一口气签了100多个协议”。从此以后,这个出嫁的女儿每年都要回一次娘家,汇报思路、汇报工作、寻求支持。
现在,南信大不仅强化了天气动力、应用气象、大气探测这原有的三大气象专业,还增加了海洋科学、水文气象、气象遥感、大气环境四大新兴气象学科,并且从气象科技史、气象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方面拓展了服务中国气象行业、支撑气象行业发展的能力,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气科学学科群。同时,学校也向全国气象系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仅2010年,59%的气象类本科毕业生、62%的硕士博士进入全国气象系统工作。学校的科研也紧贴气象业务,2010年的科研经费中72%来自气象领域。
“行业背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扎根行业,我们的优势就丢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就没了,所以我们必须走建设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道路,必须回归气象行业。”南京气象学院77级学生并长期在这所大学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李刚肯定地说。
没有水土不服,只有水土不好
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1000多年前,怀才不遇的大诗人李白把酒对月,在金陵凤凰台上留下了这句千古传唱的诗句。
今天,凤凰台虽然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是“非盛世不现身,非梧桐不栖息”的“凤凰”们并未远去。千百年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里,凤凰与梧桐已经生生息息地长在一起,同为华丽,同为高贵,同为品性。
因此,筑巢引凤不是简单地盖几座大楼,给几百万元薪金,而是必须大力经营软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这才是留人之道,发展之道。
南信大的领导们很庆幸在学校转型发展中,遇上人才回流的历史性机遇,但如何抓住机遇,不让海外人才因“水土不服”而再次流失成为引发全校思考的问题。
“所谓水土不服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水土的问题,没有水土不服,只有水土不好!”2006年年初,李廉水参加江苏省公推公选,通过公开招聘从外校走上南信大校长的岗位。2010年8月被任命为南信大党委书记、校长。这个“人才引进校长”主持召开的第一次校党委常委会,就是研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在他看来,南信大既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想要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团队必须要解决3个问题:事业引人,待遇留人,机制用人。
为营造事业平台,该校5年组建了5个新兴学院和20多个学科团队,每年引进150名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团队支撑;为拿出向世界看齐的薪金待遇,南信大率先实施面向全球百万年薪招聘院长,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配套扶持经费,有的力度达到数千万元;为了优化用人机制,南信大下决心“改良水土”,专门成立了“高层次人才联络办公室”,当好“后勤部长”,提供一站式服务。
2006年11月,南信大第一次面向海内外大规模公开招聘人才,吸引了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国以及国内的专家学者。通过4次大规模全球招聘,目前已有42名高层次人才走上了院长、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等学术岗位。在2010年南信大第4次全球招聘公告发布当日,从事台风研究的原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吴立广感言:“这很有吸引力。”吴立广2008年落户南信大,两年不到,他就成为首批“江苏特聘教授”,并争取到千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
目前,该校以引进的海外专家为核心,创建了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气象传感器研究中心、信息工程技术研究院、大气探测与遥感研究院、资料同化研究中心等10多个研究机构,建立了台风和中尺度气象、气候模拟与预测、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经济与金融创新等20多个科技创新团队。
2009,作为学校后发学科的文科共争取到近1500万元科研经费,让全省同行刮目相看,而领衔语言文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传媒与艺术学院4个人文学院的院长,均是通过公开招聘来校不足3年的“外来户”。
良禽择木而栖。南信大原党委书记刘一平深有感触地说:“人才是强校之本,早一天播种就早一天收获,先一步布局就先一步赢得主动。”
上顶着天,下立着地
数字堆砌起来的构想,听起来总是很宏伟。
但在南信大往行业特色型高校奋进的途中,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回归行业,专,如何更精;特,如何更新?
南信大的做法是,多引来一些“鲶鱼”,让外力激活本土的“沙丁鱼”,最终实现科学研究的鲶鱼效应。在此基础上,以鲶鱼效应带动马太效应,实现强者越强。
邹晓蕾,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她所从事的气象资料同化研究也是我国目前气象业务和研究中亟须突破的瓶颈。内行人都知道,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料同化产生的初始场的精度。
2007年,邹晓蕾欣然受聘担任南信大兼职教授,并领衔资料同化中心研究工作。该中心目前已承担中国气象局重点支持的地面资料同化预研项目、风云3号资料同化启动项目、风云3号资料同化行业专项、国家973计划台风研究课题和雷达资料同化预研项目。
正是得益于邹晓蕾的加盟,南信大在这一领域的力量迅速加强,并于2010年成为国家973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应用”的主持单位。
而林炳章等美国顶尖专家联手加盟南信大,则诠释了学科交叉的魅力。针对水文、气象、海洋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事业,此前,全球仅有4个水文气象专门研究机构,而南信大的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则有幸成为全球第五,该校的一批年轻教师也成为国内第一批学术“垦荒者”。
今年初落户该校的葛俊祥教授则成为南信大“气象工科”的领衔者之一。作为国内“气象工科”先行者的回报,该校申报的“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成为江苏省首批优势学科,5年支持力度达1亿元。同时还成功获批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工程中心。目前葛俊祥申报的毫米波云雷达关键技术研究已经进入国家级项目的冲刺阶段,一旦获批研发成功将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依靠“鲶鱼”建立的优势学科,常给拜访者带来惊喜。相辅相成的是,这些“单打冠军”,所形成的号召力和冲击力,很快就产生了人才和科研的马太效应。
行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你完全不用再担心突然的“团雾”,因为南信大研发的气象能见度仪以10公里一个的密度布满了全程,与此相类似,在长江下游沿岸,平均每30公里你能见到这样的能见度仪。
2%的发电入网率!相对大规模建设的国内风力发电场,如此低的电能入网率,让投资者“很受伤”,国际先进水平已达到20%以上,为何会有如此差距?说到底还是短时间气象预报缺失造成的。南信大研发的风电场短时风力预报系统,可以为风电场提供4小时以内准确率达92%的风力预报,从而为风电上网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量。
在南信大的采访中,这样的例子可说是信手拈来。
分管科研和人事工作的蒋建清副校长认为,科学研究和一棵树的成长过程很类似:前辈人挖坑播下种子,浇水施肥,后辈就自然会享受开花结果的恩惠。关键是人才,有了优秀人才就可能有种树和养树的,人多了就会树木成林。
在数次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后,南信大自2006年至今,学校科研到账经费实现连年翻番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象行业专项、气象类国家级项目已经重新回到国内前列,同时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打造顶天立地学科)中获批3个,在全省高校中列第三位。这些成就的获得显然与引进国际一流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些人才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核心问题转化为研究项目,契合了国家需要推进的重点研究领域,从而可以直接服务国家利益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