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11月28日
坐落在昆山高新区的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
济宁高新区
燕郊高新区
白驹过隙,岁月流金。
一年前,国务院先后两次共批准2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从江苏昆山,到新疆昌吉,从黑龙江齐齐哈尔,到广西柳州……国家高新区的版图上,又新增添了27颗璀璨的明珠。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对这27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寄予的厚望萦绕在人们耳边:“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责无旁贷,使命光荣,必须利用好后发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发展质量。”对于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而言,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一份光荣使命,更是一份重大责任。
一年后,27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新升级国家高新区按照国务院“四位一体”的建设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逐渐建设成为创新创造之城、新兴产业之城、宜业宜居之城;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以升级为契机,对战略定位、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建设等进行全面布局和建设,迎来新一轮高层次、高标准的大跨越、大发展。
一年只是短暂的开始。站在新起点,27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绿色集约、内生增长、科学发展,积极发挥国家高新区辐射与带动作用,引领区域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新一轮腾飞。
昆山高新区: 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
昆山高新区是昆山大力实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升级以来,昆山高新区抢抓江苏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全面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园区。昆山高新区以阳澄湖科技园为创新源,依托光电、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生物技术、感知技术等现有和未来产业,整合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等创新平台,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集群。
站在国家高新区的新起点上,昆山高新区将以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总定位,走“二次创业”的新路,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园区向科技新城的“三个转变”。
济宁高新区:建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
承载着济宁转型梦想的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是山东省济宁市转型发展道路上的标志性事件。济宁高新区园区面积由最初的9.6平方公里扩大到169平方公里,已进入工业园区向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跨越的新阶段。
济宁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以产业升级引进转型,以城市建设牵动转型,以社会民生促进转型,以体制机制推动转型,取得了丰硕的成绩。2006-2010年,济宁高新区营业收入从494.6亿元增长到1412.5亿元。济宁高新区用济宁市1.5%的土地、2%的人口、6%的资源消耗创造了29.5%的工业产值、32.7%的工业增加值和48.1%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未来,济宁高新区将秉承“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理念,以培育和发展光电信息、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医药、高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
燕郊高新区:打造京东高端服务业新城
燕郊高新区自1992年创建以来,从一个3万人口、5000万元年财政收入的农村小镇,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企业林立、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城区。2010年,燕郊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河北省三河市的67%,财政收入占85%,固定资产投资占86%。
燕郊高新区先后吸引了美、德、法、日、韩及港澳台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兴业,汇聚了国内外700余个项目,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成为京东地区富有发展实力、发展魅力、发展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燕郊高新区在发展中呈现出区位优势独特、交通方便快捷、产业基础雄厚、生态宜居宜业、发展环境优越五大特点。
未来,燕郊高新区将以北部科学城、南部健康城,沿东外环高新技术产业带等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成为北京周边首屈一指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服务业新城。
柳州高新区:打造国内领先汽车城
1992年,柳州高新区在柳江东畔成立。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高新区,柳州高新区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的历史使命。今天,一座工业新城在美丽的柳江东畔巍然崛起。
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为柳州高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一年来,柳州高新区各项经济科技指标均比去年同期增长40%以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柳州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42.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40.8亿元。今年1-8月,柳州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95.1万元,共拥有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企业。
柳州高新区升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扶持和推动柳州高新区建设,将广西汽车城落户在此,并于今年2月正式奠基。
未来,柳州高新区力争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生态系统良好的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和国内领先的汽车城,为成为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平台而努力奋斗。
蚌埠高新区:以科技支撑蚌埠经济振兴
自1994年成立以来,蚌埠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强区、产业兴区”的发展战略,形成了生物质、碳纤维与玻璃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2010年,园区四大产业实现总产值252.4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81.9%。蚌埠高新区已成为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产业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示范区。
目前,蚌埠高新区是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是安徽省3个国家高新区之一、皖北地区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园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滤清器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ITO导电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车空调离合器和玻璃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以及皖北地区惟一的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蚌埠高新区根据国家高新区总体发展要求和定位,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蚌埠高新区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新时期,蚌埠高新区将定位于“一区三基地”,即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核心区,京沪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创新基地,皖北产业结构升级的示范基地,支撑蚌埠经济振兴的先导基地。
江门高新区: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创建于1992年的江门高新区充分发挥江门市民营资本充裕、外资经济活跃、侨乡特色浓厚等优势,主动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已成为江门市乃至广东省的示范区。
近5年来,江门高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0.67%、47.27%、54.5%。2010年,江门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以占江门市不到0.13%的土地资源,创造出占江门市11.99%的生产总值。在抓好改造和升级电子信息和机电一体化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江门高新区重点培育发展了以绿色光源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站在国家高新区的新起点上,江门高新区重点抓好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补齐科技资源短板、健全城市服务功能、构建开放发展格局四大工作重点。力争到2015年,园区实现总产值超1000亿元,到2020年,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创新创业源头。
肇庆高新区:打造5000亿元一流园区
肇庆高新区1998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十一五”期间,肇庆高新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GDP、工业总产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了8.5倍、15.7倍、13.1倍。原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先后9次视察肇庆高新区并指出:“这几年广东省开发区发展中,肇庆高新区是发展成效最好的、发展速度最快的。”
自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肇庆高新区狠抓园区建设,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均取得了较大成效。肇庆高新区科学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园区累计投产企业近300家,投资总额超1500亿元,有力地推动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未来,肇庆高新区将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择商选资,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孵化创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尽快实现年产值5000亿元,努力创建成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典范和国内一流高新区。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唱响“中国•松山湖”品牌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积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并先后被授予“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称号。“十一五”期间,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截至2010年年底,东莞松山湖高新区9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绝大多数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标志着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以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力争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位居广东省高新区前3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位居广东省高新区首位,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低碳经济示范区、转型升级新引擎。
延吉高新区:打造长吉图特色高新区
延吉高新区毗邻韩国、朝鲜,与俄罗斯、日本近在咫尺,是长吉图先导区前沿地带、我国沿边开发开放先行区和示范区、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延吉高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长吉图科技先导区、延龙图经济核心区、延吉发展牵引区。2010年,延吉高新区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是“十一五”初期的6倍。
升级给延吉高新区带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契机。延吉高新区积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并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丰硕成就。
未来,延吉高新区将加大特色园区建设力度,主动加强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产业衔接,重点构筑有机食品、生物工程、医疗器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年底,园区技工贸收入达到500亿元。
景德镇高新区:以升促建实现快跑赶超
景德镇高新区是江西省政府1994年批准设立的江西省首批开发区之一,目前已形成了陶瓷产业、白家电产业、直升机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和豪德建材贸易市场、香江陶瓷城、锦绣昌南、新都民营陶瓷园等四个专业市场,园区投产工业企业2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3家。
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极大地鼓舞了景德镇高新区全体上下的工作热情。今年1-8月,景德镇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总体经济、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财政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科技引领及科技创新、社会各项事业均得以稳步推进。其中,今年1-8月,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35.24%。
未来,景德镇高新区将在国家高新区队伍里站稳脚跟,快跑赶超,5年内综合实力进入江西省工业园区前列,跻身国家高新区中等水平。
泉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建一流园区
泉州高新区200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自成立以来,泉州高新区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新一轮发展和“二次创业”,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在原有鲤城江南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石狮高新技术产业园两个园区的基础上,将泉州台商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丰泽软件园、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安溪(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和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纳入泉州高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目前,7个园区总规划面积242.9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90家,今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695.4亿元。
站在国家高新区的新起点上,泉州高新区将扎实高效开展系列工作:一是科学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区位、侨缘、资本优势。二是积极开拓思维,全力加快高新区建设发展步伐。三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聚集以新材料、先进装备为代表的高端产业,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
绍兴高新区:建环杭州湾科技新城
绍兴高新区是绍兴市首家国家级开发区和浙江省5个重点开发区之一。目前,绍兴高新区托管面积16平方公里。2010年,绍兴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的产、销、利、税均占园区的70%以上。
在今年6月17日举行的绍兴高新区建设动员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绍兴高新区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园区建设体制机制、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五个方面的要求,为绍兴高新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绍兴高新区将以推动绍兴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传统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着力点,形成以电子信息为先导,以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为特色,以软件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及现代服务业为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把园区建成环杭州湾地区新兴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新余高新区:打造生态与低碳经济示范区
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对新余高新区来说,既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挑战。
今年 1-8月,新余高新区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0.93亿元,同比增长67.5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43.01亿元。目前,新余高新区以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以力德风力发电(江西)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风电产业、以江西华电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等新能源产业正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光伏产业为核心、以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风电产业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为补充的“一大三小”新能源产业格局。
新余高新区充分认识到国家高新区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作用。未来,新余高新区将紧紧抓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新余市加快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的重大机遇,力争通过5年努力,将新余高新区打造成世界新能源产业城、中国生态与低碳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