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1月9日
我们都曾听过“寒号鸟”的故事,其在冬天来临之前,不是赶快筑巢垒窝,储备粮食,反而沉浸在最后的暖阳中,嬉戏作乐,得过且过,最终在冬日的寒风中冻饿而死。
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就已有的预兆而言,2012年不会好过,中国企业当有“寒号鸟”之鉴。从外部来看,整个世界经济形势一片黯淡,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和日本经济危机,依靠外贸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并不现实,而中国的内需态势也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该如何度过这一年?
答案是依靠管理。
其实,管理我们一直在提,从彼得•德鲁克到汤姆•彼得斯,对外国管理学的推崇颇能证实这一点,但处在中国经济高速奔驰的列车上,很多时候“向管理要效益”因为不那么紧迫,而最终沦为一句口号。
然而,今年已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10个年头,我们发现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优势逐渐消失。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跨国公司的未充分进入、以及相对倾斜的政策,都随着时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随便问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都会说:生意比10年前、5年前难做了。
不过,或许不必过于悲观。2012 年,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会遭遇一些困难,但整个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未来5-10年仍将得到稳定推进,对中国企业来讲,机会仍然存在。2012 年所面临的短暂困难,恰恰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提升内功”的机会,而实质就是通过管理来改变长期沿循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对一家企业而言,这个管理可落实到三个方面。
第一是专业导向。放眼中国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绝大多数获得持续性成长的企业几乎都是专业性企业,而非多元化或投机性的企业。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好是选择一个细分行业,然后用 5 年、10 年甚至更久时间做到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德国的赫尔曼•西蒙教授将这样的企业称为“隐形冠军”,他们知名度或许不高,但占据着某个行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利润率也超过一些知名企业。在中国其实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企业,未来还会越来越多。
自己企业的产品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服务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或者某一项指标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如果没有,请选准一样,为之努力。这种“最好”、“第一”的背后体现的是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第二是IT 再造。经常有人问中国哪个行业是最好的行业,其实没有最好的行业,只有最好的企业。最好的企业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利用最新的信息化成果。
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制造”不可能再依靠成本优势来形成竞争力。出路在哪里?就是要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来对企业进行改造,从生产线到设计再到财务管理、决策管理,通过效率的提升来替代过去的成本优势。
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企业、产品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像图书、服饰、化妆品、 3C 产品等,如今都出现了相关销售网站,这对于企业的销售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今天,任何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能否在网上销售?
第三是服务增值。过去做产品的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购买行为是一次性的,之后企业找不到这个客户,客户也找不到企业。而今天随着互联网和通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来重塑客户关系,这样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度将大大加强,培养长期的忠诚客户成为可能。由此,企业的利润就很有可能从制造业的环节转移到服务业的环节,服务会成为传统制造企业创造新价值的重要渠道。在未来的中国,服务会越来越值钱。
2012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企业只要做到或者努力朝上述三个方向发展,那么,不管外部环境怎样变化,都能够保证自身的健康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