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转方式、调结构”的路径。国家高新区作为率先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探路先锋,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切实发挥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来自88个国家高新区的代表不约而同地谈起一个共同的感受: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所在城市或者区域的核心区,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的确,国家高新区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区。2011年,88家国家高新区上报统计的企业约6万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1595亿元,工业总产值104931亿元,工业增加值27432亿元,净利润7672亿元,出口总额3000亿美元,上交税额6613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比重达到12.4%,再创历史新高;出口创汇占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18986亿美元)的15.8%;营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高新区总计47家,比上年增加了10家。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赵明鹏在总结国家高新区20年发展成就时表示:“国家高新区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充分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巨大作用。”
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提供的数据,从1991年至2010年的20年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45%;每年上缴税费从1991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446.8亿元;出口创汇从1991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648亿美元。从1998年开始统计工业增加值指标以来至2010年12年间,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很多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冲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高新区不仅受冲击较小,而且不少国家高新区还逆势而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至今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1.8万家高科技企业预计实现总收入超过1.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以上;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共实现企业总收入3180亿元,同比增长27.2%;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总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率快速增长,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值高达157.6亿元……
20年来,国家高新区不仅保持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含金量”较高。因为国家高新区内的产业大多是计算机和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及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代价小,促使高新区率先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如无锡高新区以占无锡市6%的人口、土地和资源消耗,创造了无锡市1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的服务外包产值、4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的到位外资和进出口总额;西安高新区2010年经济总量占到了陕西省的10.45%、西安市的32.3%,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只有0.1913吨标准煤;成都高新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超过了成都市的1/10,财政总收入220亿元,占四川省的1/10。
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万元GDP能耗0.5吨标准煤,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6.4%。
国家高新区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增长的秘诀,就是不断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专注于科技创新,依靠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迅速成长壮大。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近9000家,上市企业超过900家,其中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中关村示范区企业联想集团登上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第二的宝座;深圳高新区的通信设备制造“双雄”华为、中兴,成为全球排名前列的通信设备商;武汉东湖示范区的烽火科技掌握全球领先水平光通信技术,其产品进入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销售;杭州高新区的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领军者;无锡高新区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制造商……
大批国家高新区企业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甚至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靠的就是科技创新的支撑。
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60万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创新模式。2011年,小米手机正式发布,它的诞生让国人看到了中国顶级手机的新希望,作为国产乃至全球目前最强的双核Android手机,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手机已初步跻身该行业国际前列。
昆山高新区企业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的“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结合昆山发展显示技术的产业优势,在昆山建成国内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生产效率全球最高。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这项自主创新技术突破了OLED高效率、长寿命、高精密制造的难题,相比国外产品功耗降低40%,寿命提高两倍。在今年2月份举行的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完成单位的“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高新区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开放实验室1000多个,技术测试平台超过400家。国家高新区企业R&D经费支出1812.5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31%。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国家高新区实现转化和产业化,使国家高新区成为我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有效载体。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载体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把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这成为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高新区内蓬勃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始崭露头角。
中关村示范区作为北京市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创新发展取得新的突破。2011年,中关村计算机和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及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关村示范区的比重达到66%,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仅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了产业链相关企业6000余家,从业人员约40万。其中,上市企业45家,中关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形成完整的综合性产业集群。
武汉东湖示范区光纤光缆产业集群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
无锡高新区是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要素集聚度最高的园区之一,已形成代表国内较高水平的物联网“政、产、学、研、用”体系。
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达960多家,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2011年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形成了国内领先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包头稀土高新区聚集了稀土企业76家,形成了稀土原材料—稀土新材料—稀土终端应用产品相互支撑的产业链,具备了产业集聚、技术研发、人才保障、检验检测等配套完善的产业格局。
“力争2015年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00亿元,使宝鸡高新区现代先进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为世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石油装备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宝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何宏年表示。在获得了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钛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钛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重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等殊荣后,今年宝鸡高新区将着眼加快产业集群化进程,激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园区已形成的七大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杭州高新区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集中优势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六大门类取得飞跃发展。在这六大门类下还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数字电视、文化创意、环境监测等重点方向。
以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标志,厦门火炬高新区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2010年率先成为福建首个千亿元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98.51亿元,占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十二五”期间,厦门火炬高新区将致力于推动光电、计算机及通信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2年是厦门火炬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千亿元产业集群阶段性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为确保这一目标实现,厦门火炬高新区将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云计算、IC设计和高端数字设备制造业等,加快实现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型升级的目标。
实施“一个行动、两项工程”
2012年是深入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转方式、调结构”也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科技部在不久前举行的201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实际上,早在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要提升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水平。开展“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简称“一个行动、两项工程”),进一步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的指导。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
按照科技部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平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
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了解到,目前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已经确定了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试点培育名单,集群的建设工程将采取先试点培育、再试点推广的分步推进程序。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已经确定了首批25家试点建设区域,召开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
而各个国家高新区也开始积极争取再上新台阶。武汉东湖示范区提出的目标是到2012年力争实现企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比2011年增长31%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100亿元;到2015年,光谷企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下一步,武汉东湖示范区将在推进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建立政产学研用互动促进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进一步整合武汉东湖示范区创新主体和要素,优先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环保节能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131”产业结构。
上海张江示范区目前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通信设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上海张江示范区汇聚企业总数已达1.6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40余家,研发机构达1000余家,累计上市企业达92家,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集中落地79个,在孵企业达1500余家。
据介绍,上海张江示范区计划到201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科技园区,包括最前沿的科技和研发机构、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力量、最强劲的资本和交易力量、最有效的服务体系等。目前,上海张江示范区集成电路全程保税监管政策、扩大入境特殊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改革、生物医药企业便捷通关等试点先后启动实施,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准备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为了避免各园区各自发展带来的同构化和恶性竞争,上海张江示范区提出新措施,专项资金将不再沿用惯常的做法,即对某个企业、某家单项技术研发的支持,而注重支持可同时为园区内各企业使用的创新平台、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样是股权激励,上海张江示范区将采取备案制,将市、区两级除发展规划以外的审批权下放给各园区,实现“园内事项园内办结”。股权激励首批试点的3家企业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涵盖了高校企业、国有企业及转制院所3种不同类型。为了政策效应的扩大化,股权激励政策中明确,若持股者5年不变现,则不纳税。
成都市提出,到2015年云计算将成为智能成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应用模式,并推动形成云服务、基础软硬件设备和云终端产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从而使成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成都市70%以上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企业都聚集于成都高新区。据悉,成都高新区将瞄准云计算应用和云计算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依托有资源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利用四川省内外资源,形成市场需求拉动、典型应用明显、技术创新可扩散的发展模式,同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建造“城市管理云”、“社会服务云”和“企业应用云”,以此构筑“千亿级”云计算产业集群。
济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济南高新区将力争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GDP突破千亿元。重点抓好总投资超过320亿元的中电装备济南产业基地、北车风电产业园、山东临工济南基地、齐鲁电机汽轮机产业园、浪潮LED光电子园、轻骑工业园、福瑞达生物医药产业园、华熙生物医药科技园、ICT产业园、桑乐太阳能产业园等十大工业项目发展。努力培植龙头企业,进一步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群式、集聚式发展。同时,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烟台高新区打出了“蓝色经济”的王牌,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目前在相关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有5家企业上市。烟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洪波介绍,目前烟台高新区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组织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拓普邦生物科技、国际生物科技园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申报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今年年内,在国家火炬计划海洋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正式获批的基础上,争取烟台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列入国家试点。
保定高新区2012年将新开工巨力光伏与索具产业链、英利1吉瓦光伏完整产业链、保定东盟低碳产业示范园、惠阳科技工业园、红星美凯龙保定家居广场等29个省市重点项目;挖掘培育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高科产业园等创业园区内具有创新基因、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为“中国电谷”持续快速发展积蓄力量;同时,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构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产业群为主导引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与现代服务产业群为重要支撑,战略储备产业群为优势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描述2012年的发展重点与目标时,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德璋提到的五大支柱产业中,就有两个与车有关,一个是汽车,另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他表示,襄阳高新区要围绕东风、服务东风,大力发展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提高配套率和本土化率。要把新能源汽车的突破性发展作为今年的重中之重,支持和服务好东风天翼、国通青扬、扬子江亿新、宇清电动等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和发展,尽快完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检测基地,使新能源汽车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
“十二五”发展蓝图早已绘就。攻坚之年,国家高新区的使命将更加艰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已成为国家高新区建设者们高瞻远瞩的决策重心,2012年将努力开创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