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产业转移须有产业梯度为基础
  • 作者:杨绍福
  • 点击数:1260     发布时间:2008-08-17 08:55:30
  • 分享到: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之下,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悄然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

  新一轮产业转移是双赢的,既能为中西部地方的发展带来产业支撑,又能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不过,就目前来看,新一轮产业转移存在两大难题。

  问题之一是产业转移不能等同于污染转移和低水平转移,而是要在转移中确保中西部的生态不受破坏,而且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厂房搬迁。中西部政府要打造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要帮助企业做好选址、硬件升级、员工培训、资源保障等工作。特别要注意污染转移问题,在过于看重局部利益、短期效益的情况下,只有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强化上级部门的监管和老百姓的民意监督,才可能尽量避免这个问题发生。

  问题之二是产业转移较为容易,但促使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互补、建立合理的产业梯度才是真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东部地区不能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龙头企业群,不仅东部地区将在产业转移中被掏空,陷入和中西部的直接竞争,而且可能导致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订单和品牌带动作用,影响产业转移的力度和速度。

  产业转移的理想局面是东部地区保留一些高端的、集成的、品牌性强的企业,而转移到中西部的企业则承接一些相对中下游的产业,可为东部企业代工,可切入到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性、能源性的后方支持。同时,中西部也应努力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但从总体来看,东部和中西部的产业应该有良好的互补,共同打造民族企业的强势竞争力。只有当这种产业梯度建立起来时,东部的企业才能带动中西部企业,中西部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机会。

  而要打造产业梯度,关键在于东部企业要打造品牌、提高质量、努力夺取产业高端、提升市场竞争力。这也是东部企业在努力实践的事,但在实施过程中,品牌建设和占据产业链高端这两大难题限制了东部企业的竞争力,同样也将影响产业转移的力度和效果。这已经不是个别企业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企业和东部地区都远远不够,更应该有国家层面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必须意识到,打造东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在支持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建设好产业梯度、促进地区间的产业互补,应靠举国之力来支持。

  切断产业转移的污染路径

  作者:吴睿鸫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研究部部长程伟表示,对于东南部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而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以以投资迅速拉动经济增长。

  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日益加剧,原材料成本及劳动力价格的一路攀升,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实现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摆在面前一道必须选择的课题。

  尽管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益处多多,但让人们揪心和不安的是,产业转移弄不好,极有可能变成污染转移。因为从国际上来看,大部分的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的污染企业,流向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难以逃脱这个怪圈。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化工、电镀、冶金、制革、漂染等严重污染行业,相继落户我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值得警惕是,发达国家的这一做法已在国内悄然复制,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企业已开始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转移。近年来,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高污染企业纷纷到安徽、四川、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落户。部分西部地区也把降低环保要求,当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份调查显示,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相当于甘肃和青海两个省GDP的总和。

  虽然针对污染转移的泛滥,原国家环保总局曾经下发过紧急通知,禁止向西部地区转移污染,但产业转移变污染转移的脚步并未止住,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去年浙江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关停部分污染企业,结果,一些其他省份的招商团进驻浙江,开出上好的条件,热情邀请这些高污染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有时候甚至是环保局长也出来招商。

  面对产业转移的关键节点,各级政府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汲取东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的惨痛教训,一定要切断产业转移变污染转移的路径。

  就目前而言,防止产业转移变污染转移至少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东部地区直接实现对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事实上,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早已具备了对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控制污染排放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要转变发展观念,把绿色GDP作为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主动把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拒之门外。

  二是在公共治理层面,国家可以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来遏制污染企业跨区域转移,如对有些产能过剩、设备简陋、家族作坊化生产普遍以及污染严重的产业,应当建立统一的环保硬标准,最终让类似企业或行业,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生存的土壤。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