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菲尼克斯电气的路上,一直在脑海中整理对于菲尼克斯电气的印象,我想如果要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菲尼克斯的话,“端子、INTERBUS、德国企业”大概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菲尼克斯电气是特别的,它绝不是那种真正意义的大型的跨国企业,却是全球电气连接领域无可争议的领袖,却推出了全球第一个现场总线系统INTERBUS。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已在中国历经11年的发展,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有目共睹,此次走进它,又将领略到一个怎样的菲尼克斯?
不一样的外企
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不折不扣的中德合资的企业,然而这个拥有500多位员工的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海外最大的子公司却没有一个德国人参与管理,其企业文化的第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企业的自主发展道路。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其一大竞争力就在于从国外带来的先进的管理经验,而菲尼克斯为何却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管理呢?
对此李总有其独到的见解:“德国的管理体制和美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表面上的东西是容易学的,如ERP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有应用,但关键问题不在硬件,而在软件―企业文化,我们的领导班子多是技术出身,没有什么管理理论,但我们始终坚信一点,就是把小事做好,关键是能不能下定决心把企业做好,中国人很多人好高骛远,企业一旦赚钱就盲目发展,而在德国90%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但正是这些中小企业往往在本行业世界排名都在前几名,非常有竞争力。真正把小事做好不容易,我们公司有了今天,正是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使公司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在整个集团的位置,1993年成立时是46位,2000年为12位,在2000年之前,菲尼克斯中国公司在德国人的眼里,仍然是一个比较遥远的国度。菲尼克斯电气在德国只是一个家族式的中型企业,不是一个跨国企业,要想让他认识到亚洲、中国市场的重要是很困难的,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战略性地位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来树立、建立菲尼克斯中国公司在整个集团里的地位,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思路,以及对中国公司的看法,同时,改变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看法。2000年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拿到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全球销售大奖,所有人都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第一的,到2004年,我们在整个菲尼克斯集团已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
我觉得我们是非常幸运的,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一个好的时代,当然在这个大环境下,很多企业都进入中国,我们能比同行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更快,这是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把德国那套照搬过来,并不一定有用。我们这个团队能有今天,中国人显示了自己的实力,目前,菲尼克斯在中国的投资超过了3千万美元,而且未来3~5年将追加3~3.5千万美元,并即将成为菲尼克斯集团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业务总部,我们始终坚持自主管理,我一直为此深感自豪。我觉得这给这个团队,给中国人争了气,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做到最好。”
补记:此次采访后不久即传来德国菲尼克斯总部授予菲尼克斯中国公司“管理创新大奖”的消息……
仅仅是电气连接,端子?
踏进菲尼克斯的产品展示厅,一个全方位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展示柜赫然入目,作为全球最著名的接口产品供应商,菲尼克斯近年来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日益深入,从控制柜到端子,系统电缆、防雷和电涌保护到国际现场总线INTERBUS的工业应用,您可以发现:菲尼克斯的产品无处不在。菲尼克斯的工业产品包括:分布式控制系统、IEC61131标准编程软件包PC-WORX和可视化人机界面等全套自动化系统。
对此,顾总强调说:“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是一个中小公司,以做连接技术、端子为擅长的公司,菲尼克斯在过去11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开拓以后,我们2004年的销售额达到4.9亿人民币。在此前两三年,当我们的销售额达到2个亿,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员工都认为我们发展到一个瓶颈,端子的产业已经到头了,走上了一个平稳的发展轨道。随着自身和市场的发展,如果我们的组织和我们的团队,不能去重新审视这个市场,审视我们自身的未来发展,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将会失去我们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自动化系统来说,端子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部分,一直以来我们甘当配角,今天我们仍是这样,只是以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色调,去诠释这个配角的意义,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在连接技术领域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再度辉煌?二是如何根据技术的相通性,根据菲尼克斯在德国发展的经验,如何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找到自己适合的定位。
一直以来,菲尼克斯在用户的心目中都是一个专业的工业连接器件供应商,但是你们可以看到从现场层到管理层,Phoenix Contact能够一步到位地提供全套自动化解决方案,而且借助INTERBUS、EHTERNET的开放式结构和软件接口,还能方便地与其他厂商的产品相连接,以满足用户的控制需求。我们正在用户中逐渐树立菲尼克斯全新的形象。”
联手PROFINET
近年来,现场总线各大标准之争已升级为工业以太网标准之争,2003年底,菲尼克斯电气宣布今后将致力于开发基于以太网的PROFINET技术, 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对此,顾总认为:“菲尼克斯电气选择PROFINET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今世界,如果仅为满足某个个体意义而开发一个全新的通信系统是不会成功的;另外,作为用户而言,采用一种全球普遍接受的系统,并积极参与对该系统的持续发展和不断优化更合理一些。作为PROFINET两大技术领导者之一,2004年初,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开始大力推行PROFINET,使之成为未来的国际标准。INTERBUS俱乐部成立了PROFINET INTEGRATION工作组,目标是为实现INTERBUS向PROFINET转变提供技术支持。而在PROFIBUS用户组织中也成立了对应的工作分会,主旨为在PROFINET上集成INTERBUS。 PROFINET INTEGRATION工作组积极活动,已经在2004年底的PLC/IPC/DRIVES展会上发行它的首份白皮书,内容涉及将INTERBUS继承与PROFINET中的技术说明。同时作为PROFIBUS用户组织其他工作分会的成员,菲尼克斯电气积极参与PROFINET的技术开发,并已经完成自己的新软件。该软件与PROFINET完全兼容,目前已在ILC350分布式PROFINET控制系统上采用,计划PROFINET/INTERBUS网关也将采用该软件,该网关是将两种系统合并的关键性产品。通过几千个INTERBUS应用案例的实施,我们形成了光纤通讯专有技术,由于在诊断、自检及快速连接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菲尼克斯电气成为发展该技术(尤其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重要力量,全面承担PROFINET技术的重点之一―光缆网络的研发。两种产品将于今年相继投产,充分显示了菲尼克斯电气在PROFINET上不容忽视的实力。”
关于过去 关于未来
菲尼克斯通向厂房的一面墙上悬挂着两排醒目的照片,创业之初到现今点点滴滴地变化记录在这里。1994年,6个年轻人为了理想离开了工作多年的电力部电力自动化研究院,踏上了创业之路,当时可谓前途茫茫。回首创业之路,李总感叹道:“中国有句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很多问题决定着我们的成败,除了市场发展之外,有政策的问题,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人无完人,你努力了,不见得就能做好。当时,中国用的东西还是50年代苏联的产品,和世界水平相差了几十年。当德方与我们合作,要在中国投资建厂时,中国只是有一些大厂几个车间在生产此类产品,完全没有形成产业,十一年后,到现在为止,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第一,我们成为在中国的第一品牌,第二,国际上最先进的连接器件品牌,全部进入了中国。我们感到自豪的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我们为国家引进了国家急需的最现代化的产品,而且我们感觉到,促进了国内基础工业的升级换代。
但是我们今天提起过去,并不表示说我们认为的过去非常成功,沉浸在过去,菲尼克斯在这十年的变化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菲尼克斯的变化,是中国很多公司的变化,很多产业的变化,国家方方面面的变化,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自豪是一闪而过的,对于菲尼克斯的未来发展,我们是深感压力的。
一方面,我们的客户对我们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凤凰端子上,好多人都把我们定位在普通的工业连接器件的供应商,我们正在从一个普通的电连接器材的生产厂发展为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现在需要与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的系统集成商,包括我们的最终用户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公司在整个菲尼克斯集团地位的提升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2004年9月,菲尼克斯集团在美国总经理年会上宣布:德国不再是唯一的全球业务中心。目前,菲尼克斯在世界40多个国家有40多个子公司,唯一的生产基地是德国,唯一的研发基地在德国,唯一的服务基地是德国,过去是这样,但现在不再是,从现在开始在德国建立三个洲际业务中心(包括德国在内),德国是全球兼欧洲的、美洲的业务中心在美国,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业务中心在中国,我们的任务是;在未来两年多时间内,把中国公司改组成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生产、物流、研发、服务、金融中心,这对于整个团队来说是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追求永无止境,十一年过去,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已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开始它新的征程,我们期待着一个全新的菲尼克斯展翅高飞,凤舞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