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访谈 >> 访谈详情

访谈频道

袁军:航天筑梦人
  • 厂商:《自动化博览》
  • 作者:顾硕
  • 点击数:7489     发布时间:2013-10-14 14:34:00
  • 分享到:
作为新一代的航天筑梦人,袁军的梦想却很简单,他希望能继续做好目前的工程研制工作,保证每个项目圆满成功,同时不断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功和教训,坚持理论研究和创新,为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或许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手捧着《十万个为什么》,遨游在科学的海洋中,但又有多少人能让儿时的科学梦想成真呢?袁军就是幸运的一个,当然,这与他不断向着梦想努力是分不开的。

   怀抱梦想 笃定前行

   1994年,袁军怀抱着自己从小的航天梦加入了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502所),并进入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空间机械臂和空间交会对接方面的研究。袁军会选择这样一个职业源于从小的个人兴趣。他告诉记者:“从小我就喜欢看《航空知识》之类的科技杂志,希望自己能成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高考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动控制专业。”在大学时,袁军了解到航空航天促进了自动控制(特别是现代控制理论)这个专业的发展,同时自动控制专业也需要难度和复杂程度不断提升的航空航天飞行器等受控对象。明知道等待他的将是重重难关,但他依旧坚持了最初的选择。就这样,童年时的兴趣爱好成了袁军多年后所从事的职业,这是令许多人都羡慕不已的事情。袁军也提到,正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如此,工作也更为得心应手。看得出,他特别热爱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工作。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卫星型号副总设计师 袁军

   目前,袁军在502所负责的是民用遥感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设计的工作,主要是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推进系统及其部件研制,以及控制科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据了解,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是航天器中关键的两个分系统,大多数航天器的失效是由于这两个分系统的故障造成的,所以这样的研究工作存在比较大的风险和挑战。

   困难坎坷是人们生活的教科书。在袁军的日常工作中,困难主要来自科研攻关。在他看来,只要航天产品和系统没有上天运行,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难。但已经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就不一样了,一旦产品或系统出了问题就不易解决。首先,查找问题的原因比较困难,只能通过有限的数据分析所有的可能情况。其次,某些关键产品出现问题,造成一些关键信息的丢失使控制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从而使航天器姿态失控,燃料大量消耗,能源告急,最终影响到卫星的安全。袁军谈道:“遇到这种情况是非常紧张和焦虑的,在地面通过更换和维修可以解决问题,在轨道上却爱莫能助。解决这样的问题,一要靠冷静的判断和决策,对每个动作要进行充分的验证;二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大家密切配合;三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把握好有限的一点点希望,因为一旦决策失误,就没有机会挽回了。”此时的袁军表情略显严肃,多年的工作经历并没有令他失去认真工作的态度,而是怀抱着梦想,笃定前行。

   直面风险 迎接挑战

   几年前,某卫星发射后失去了-Z方向控制力矩,不是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造成的,而是由于一个非常偶然的其他原因。卫星控制系统是一个多变量控制系统,失去一个方向的控制力矩意味着某个方向的执行机构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卫星姿态失控处于高速旋转状态,能源告急,卫星的姿态和轨道控制都成为欠驱动控制问题,不能建立正常的姿态和轨道,卫星的有效载荷就不能正常工作。

    作为控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袁军组织项目团队一起解决了卫星恢复正常姿态和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采用了欠驱动喷气控制实现了卫星的减速和进动对日,确保卫星的安全;提出了欠驱动速率阻尼控制技术,并在该卫星姿态建立正常过程中成功应用,可解决卫星任意单轴失去控制能力的速率阻尼问题;提出了基于干扰角动量自平衡的轨道控制方法,不同于传统变轨过程中采用喷气姿控的变轨方案,巧妙利用卫星自身运动特性,实现了欠驱动姿态控制下的轨道控制问题;提出了动量耦合卸载技术,实现了欠驱动姿态控制下的同步回归冻结的高精度轨迹捕获。从欠驱动控制方案的确定、细化和仿真,软件编写和测试验证,具体实施细则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卫星建立正常姿态并顺利进入目标轨道。

   如此一步步的攻关没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是不可能完成的。袁军讲道:“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解决类似问题的可借鉴先例,解决方案的成功实施为欠驱动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了典型的工程实例,对该方向理论的研究和技术的发展有比较深远的意义。卫星恢复正常姿态和轨道实施也很成功,使卫星恢复了正常工作,提供的数据已经获得大量使用,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切令袁军感到非常自豪,这种自豪不仅是为了他和他的团队,更主要的是作为中国航天工作者的那份自豪。而自豪也化成了一股力量,使袁军对航天事业始终充满了热忱。

   严慎细实 未雨绸缪

   从1994年至今,袁军在502所已工作了近二十年,这让他对502所更多了一份独特的感情。据他介绍,在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502所已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先进,军、民结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研究所。其历史悠久,积累了丰硕的技术成果,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科技文化底蕴,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声誉。我国已成功发射的卫星(飞船)的控制、推进分系统及其部件,绝大部分都是由该所研制生产。

   在这里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也在做事与做人方面深深影响着袁军,这些感受是型号研制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航天器产品对质量要求很高,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但事实上,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做到“零缺陷”,能做到的只有坚持产品研制的质量理念,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袁军在工作中就一直严格贯彻“零缺陷”的工作理念,不放过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试验、测试过程中的任何疑点,他在自己负责的项目中采用这种意识和理念进行管理,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这句话用在袁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技术方面,袁军学习继承着前辈创造的技术成果,并在工作中不断将其丰富和创新,注重研究和实际相结合。在做人方面,他严谨务实,发扬着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袁军也坚信,做事一定要严慎细实、未雨绸缪,他说:“‘严、慎、细、实’,是航天人用生命和汗水总结出来的,是航天人的工作作风,是确保航天产品质量、确保成功的根本方法和经验总结。未雨绸缪是要把工作重点前移,预想和设想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好预案。这些是航天文化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更是航天人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

   2003年,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了太空,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是人们心中的航天英雄。而今,在中国人一次又一次的航天梦成真时,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像袁军一样的筑梦人,是他们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是他们让中国人的梦想成真,是他们让中国在国际航空航天的舞台上独领风骚。作为新一代的航天筑梦人,袁军的梦想却很简单,他希望能继续做好目前的工程研制工作,保证每个项目圆满成功,同时不断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功和教训,坚持理论研究和创新,为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作出贡献。

   当我们看到中国的某项科学技术能与发达国家媲美,甚至超越它们时,请不要忘记这些辛勤工作在幕后的筑梦人!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