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访谈 >> 访谈详情

访谈频道

施耐德电气全面开启“工业智造”时代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印发,开启了中国进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也代表着中国实业的强势回归。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印发,开启了中国进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也代表着中国实业的强势回归。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亟需可执行、可落地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向提质增效的目标加速迈进。

创新的智能制造业务

2016年5月26日,施耐德电气在其位于北京的全新客户体验中心举办了2016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季-智能制造峰会。在本次峰会上,施耐德电气力邀各行业的智能制造专家,与来自制造业企业的近百位重要用户分享了创新的智能制造理念,探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智能制造实现路径。

“中国制造2025”概念提出至今,两年的时间似乎并没有使中国用户清晰且深入地了解应该用何种方式,稳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节能增效。此时,施耐德电气推出了以生产运营管理和能源管理优化两大创新要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理念,以全生命周期提质增效的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企业向《中国制造2025》规划方向发展,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1.jpg

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智能制造业务部总监 李凯

据了解,此次施耐德电气提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由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两大系统有机构成,它融合了行业洞察、透明工厂和数字化服务等专业能力。其中,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凭借精益化、数字化、自动化三大技术支柱,可以帮助用户优化生产流程的设计、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提质增效并降低成本。此外,施耐德电气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还可以广泛覆盖各个行业的能源优化需求,降低成本,减少排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自动化厂商,施耐德电气为了帮助中国企业实现智能制造,专门设立了超过100人的“智能制造业务部”,这个团队包括精益制造的行业专家、信息化平台的执行团队,以及自动化的行业专家团队,其主要职能是协调、融合施耐德电气内部的各种资源,为用户提供前期咨询、完整的数字化运营平台,以及实际的自动化改造等解决方案。这样的业内首创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

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智能制造业务部总监李凯表示:“在施耐德电气内部有很多这样的尝试,跨部门合作时,没有人会过多考虑自己部门的得失,而是努力协作,更好地完成工作。作为一个全新的部门,智能制造业务部得到了公司中所有部门的全力支持。”李凯经常跟团队成员说,他们这个部门一定不要有围墙,每个人应该是一扇门,一扇整合内外部资源的门,不断引进新的资源,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可以说,智能制造业务部的成立就是一次巨大的创新,李凯坦言,从成立到现在,其部门发展的每一步都没有常规可循,寻找什么样的目标客户?整合哪些资源?都在尝试与探索。施耐德电气希望整合各方面资源,同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为用户打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创新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我们不去选择哪些项目能做哪些不能做,所有的决定都是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我们可以整合能够整合到的所有资源,以满足客户的要求。施耐德电气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最好,但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李凯表示。

以智能制造助推中国制造业升级

施耐德电气认为,与其把智能制造看作一场革命,不如把智能制造定义成用户的自我进化,而在进化的道路上,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智能制造实现路径涵盖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先软后硬”的实施策略——通过对行业的深刻洞察,规划好生产和运营管理平台,打通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再进行硬件升级,进而实现智能化;二是“先医后药”的策略——确保工业用户在升级进化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明确智能制造需求及实施痛点,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可行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恰到好处地解决升级中的痛点和问题。

融合、透明是施耐德电气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独特优势。施耐德电气将跨专业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三大核心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并且运用覆盖运营级、控制级、设备级的全系列配套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用户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信息流的透明性与贯通性。

这样的优势特点,在施耐德电气一系列代表性的产品中都得到了体现。据李凯介绍,施耐德电气的昆腾+ePAC(以太网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从内核起全面支持以太网,借助工业级的技艺提供更加透明开放的系统,可以最大效率地发挥系统协同能力,有效整合应用中的大数据采集,为实现工业云计算及智慧工厂奠定可靠基础和保障;再如ATV御程和御卓系列变频器内置的网页服务器等服务功能,可以实现资产管理以及工艺性能优化,并可通过提供实时在线数据和远程在线维护,为工业用户提供智能化的运营工具和更高的附加值。

尽管中国用户对于发展智能制造显示出极大的热情,但是,仍有部分用户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存在误区。李凯强调,智能制造并不仅意味着机器换人,也不是简单地指工业物联网,它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施耐德电气为企业制定升级方案中,首先要解决“大脑”的问题,不改造“大脑”,只换“四肢”无法实现效率提升,而生产、运营管理就是“大脑”,生产设备、人员等就是“四肢”。在两者之间还存在传递信息的“中枢神经”系统,即信息管理,这也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运行效率。以一家工厂为例,在产能基本不变甚至略有提升的情况下,生产人员的数量得到大幅优化,在这一过程中,确实有部分工作是由机器替代了人工,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流程设计的优化,将工作模式做了重新调配后效率得以快速提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将工厂想象成人体,怎么样提高思考能力、打通经脉、强壮肢体,用更可靠的方法持续提升效率,这正是施耐德电气在考虑的问题。

李凯深知智能制造在中国用户眼中不只是一个热门话题,而是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压力,用户们非常愿意探讨“智能制造”,因为这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哪个解决方案,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产效率、单位能耗和产品质量。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中国制造业追求的是速度,而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已经发生变化,质量成为新的比拼目标。李凯相信中国用户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升级与进化,在这一过程中,施耐德电气能为其提供务实的、一步一步走向目标的解决方案。

中国用户的最大困惑是如何迈出通向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长路又该怎样走?在这些问题上,施耐德电气已经有了成功经验,其所拥有的几十家工厂则是制造业逐步实现智能制造最直观的实例。施耐德电气从2003年起开始在自己的工厂进行智能化尝试,2007年全面提出透明工厂的概念和方案,经过多年的积累,施耐德电气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应用至其工厂并成功地开始服务用户。李凯深有体会地说:“智能制造改造要能够洞悉客户的真实需求,通过一个深入的分析和咨询过程,通过专家团队在客户现场的实地调研,最终能够直击客户工厂的痛点,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我们开给客户的药,都是自己试吃过的。我们有信心帮助客户,脚踏实地地实现向未来制造的进化。”

2.jpg

2016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季-智能制造峰会现场

联盟是施耐德电气的DNA

联盟是施耐德电气的DNA之一,其不希望自己成为无所不能的公司,更希望能构建产业的生态系统,在每一个地方,与当地的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结成产业联盟或形成合作、合资企业去服务当地客户。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负责人马跃曾表示,在实现智能制造的过程中,行业属性非常重要,比如医药行业和电子制造行业的知识完全不同。有了产业联盟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人才优势。产业联盟既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全国性的联盟。施耐德电气愿意用联盟的方法去推广理念,与其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智能制造最难的课题——最后一公里定制,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新松机器人就是施耐德电气所提倡联盟形式的最佳诠释。

2016年新松机器人和施耐德电气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迈向智能制造的先进方法论和实施工具库,并通过培训和咨询等手段提升制造业劳动力素质;针对新兴产业机遇,发展电子、物流、食品饮料和轨道交通等行业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推进“全球创新、本地实践”;集聚力量共同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广最佳实践;互相分享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方法和资源,以及行业应用经验和工程经验等。此外,施耐德电气还将利用其全球传播和业务网络,促进新松的全球化发展。

此次的智能制造峰会是施耐德电气2016创新季的开始,也标志着其全面开启“工业智造”时代。创新,无处不在。施耐德电气希望以行业应用知识、精益生产能力、软件实施经验及雄厚的自动化积累等创新能力作为前导,不断吸收创新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实现持续创新和持续改善。在这种导向下,施耐德电气提供给中国用户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帮用户应对当下紧迫的技术与成本挑战,还能够使其在中长期符合《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要求,向更卓越的水平不断迈进。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6年7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