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国计量事业五十年的回眸和展望
  • 点击数:2115     发布时间:2005-01-28 10:48: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一、计量事业五十年成绩斐然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要认识大千世界和造福人类,就必须进行测量,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或物质进行分析和确认。测量数据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如果这种信息不够准确可靠,或者没有可重复、可再现及可比较的特性,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认识自然,也就无法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计量通过建立统一的单位,为测量提供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通过建立一系列复现单位的计量基、标准和检定、校准等计量活动,使所有测量器具显示的量值保持一致,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可靠。

 

    计量的发展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前提是实现等价交换,为此必须对交换物或以轻重、或以多少、或以长短进行定量,由此产生了最早的测量器具尺、斗、秤。因此,计量在历史上很长时期被称为度量衡,其含义是关于长度、容积、质量的测量。近代大机器生产和物理学等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使需要测量的量从传统的度量衡剧增至上百个, 测量的对象从主要是物理量扩展到工程量、化学量、生理量,甚至心理量,当前普遍开展的有几何、温度、力学、电磁、电子、时间频率、光学、电离辐射、声学和化学量等,即所谓十大计量。同时,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生物、医学、环保、信息、航天和软件等方面的专业测量也己开展。计量科学家们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在米制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国际单位制(SI),并根据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复现,在各国建立起计量基、标准体系,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测量基础。当今世界,计量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支持社会经济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计量工作。1955125日,全国人大批准成立政事合一的国家计量局,直属国务院,统一管理全国的计量工作,自此,中国的计量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深化量传体制改革,健全计量法规体系,加强计量监督,推广校准服务,推动企业加强计量基础工作,较好地发挥了计量在保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方面的技术保障作用。

 

    在科学计量方面,新中国的计量基、标准建设从零开始。通过派出技术人员出国学习和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指导,培养了第一批计量技术骨干。1965年组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世纪60年代初,在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和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将计量科学研究作为国家科研规划的重中之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计量基、标准和量值传递系统。

 

    目前,全国建立了数千个计量技术机构;这些机构中有计量检定员五万多人,其他企、事业单位有计量检定员约10万人;有十多个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发布两千多个计量检定规程;除批准计量院等12个计量技术机构研制的177项高精密测量系统作为计量基准外,还建立了四万多项各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六万多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两千多种国家有证标准物质,两千多名注册的国家计量标准考评员,形成了包括十大计量专业的量值传递网络,基本满足了各方面量值传递和溯源的需要。

 

    在法制计量方面,国务院1959年发布关于在全国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 1984年颁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到1990年基本完成了向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198596日,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计量法,并于198671 日实施。政府计量部门全面介入商贸、安全、健康、环保等领域,建立起法制计量体系。

 

    目前,全国有一万多家企业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四千多家企业取得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培训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考评员两千多名;国家授权定型鉴定机构五十多家,累计完成两千多种计量器具定型鉴定任务;各地授权八十多家样机试验机构,累计完成约三万种计量器具样机试验任务;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家外商申请办理型式批准,一千多个系列的产品获得进口型式批准证书;每年强制检定计量标准约七万台件、工作计量器具两千多万台件;每年都对计量器具的产品质量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组织进行监督抽查。

 

    在工程计量方面,在计量法实施后,各行业几十万个企业通过计量定升级活动,规范了计量管理,配备了必要的计量器具,培训了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人员,建立完善了计量保证体系。近几年,依据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标准开展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800多家企业获得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证书;上万家中小型企业开展了计量能力确认工作。工程计量作为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基础的观念和意识得到普遍认同。

 

    在整个测量领域里,从70年代末的计量“五查”,到80年代中结合实施计量法开展“标准考核”,90年代对质检机构进行“计量认证”,通过健全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实验室计量认证体系,全面规范了近万个计量检定和各类检测实验室的测量活动,基本实现全国量值的准确一致,为检测市场进一步社会化、有序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检测服务也逐步开展起来。

 

    60年代以来,我国还陆续加入了《米制公约》、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计量技术委员会(IMECO)、国际标准物质信息库(COMAR)、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次级标准剂量实验室网(IAEA/WHO SSDLs)、亚太地区计量规划组织(APMP)和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形成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若干计量基、标准达到的先进水平,得到国际计量界和发达国家计量同行们的良好评价,在亚洲也跃居前列,为我国融入世界现代计量体系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顾计量事业五十年的发展经历,深深感到:这五十年的发展倾注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计量事业的关爱。(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关于时频的指示)。六十年代,聂荣臻元帅不仅强调:“科技要发展,计量需先行”,而且亲自主持了计量基准的规划建设。八十年代,朱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