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网发展滞后矛盾基本得到缓解
我国目前已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和南方电网共6个跨省区电网以及海南、新疆和西藏3个独立省网,500千伏线路已成为各大电力系统的骨架和跨省、跨地区的联络线,电网发展滞后的矛盾基本得到缓解。
据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晓东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330千伏输电线路突破1万公里,500千伏线路近4万公里;330千伏变电所变电容量1755万千伏安,500千伏变电所变电容量13725万千伏安。
在直流高压输电方面,1987年浙江宁波至舟山±100千伏直流输电工业性试验线路投入运行,1990年±500千伏葛上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产,揭开了我国直流超高压输电工程建设的新篇章。在建的贵广、三广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后,我国±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总长度将达4691公里,规模之大,居世界前列。
我国紧凑型输电线路的技术设计已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我国第一条500千伏昌房紧凑型输电线路1999年建成投产,其自然功率比常规线路提高了1/3。目前,500千伏邯郸至新乡紧凑型线路、政平至宜兴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330千伏天水至成县紧凑型线路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填补我国在紧凑型输电线路技术领域的空白。
串联补偿技术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系统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在世界各国电力系统中获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目前投入运行的串联补偿装置有山西阳城电厂送出工程江苏三堡开关站、华北电网大房双回线路的蔚县串补站和华北电网的丰镇-万全-川页义双回线路加装串补装置工程。阳城送电工程通过在东明-三堡线路上安装40%串补设备,使该送电断面500千伏线路回路数由3回减为两回,少建一回270公里的线路,稳定极限提高了10%,节约投资约3.4亿元。
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2003年的重点工程之一,标志着我国交流输电工程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工程的设计前期过程中,我国已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为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的设计、建设和主要设备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我国更高一级电压等级电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此项工程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我国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中应用海拉瓦系统和洛斯达技术开展线路路径优化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截至目前,已完成18190公里的330千伏及以上线路路径优化工作,其中三峡送出工程4779公里、全国联网工程1100公里,网省线路工程6211公里。海拉瓦系统和洛斯达技术的应用一般可缩短线路长度1%-2%,本体投资节省3%-5%;减少房屋拆迁和林木砍伐;提高工效、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高勘测设计成品质量;为线路运行、维护、管理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徐晓东说,我国电网已初步形成了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格局,电网发展滞后的矛盾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目前,海南的独立省网与南方电网的联网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在未来两年之中,西藏和新疆也将分别并入相应的跨省电网。预计到2006年,我国的电网建设就能完全满足内陆各地区的供电需求。
推动新技术应用是我国电网建设的必然趋势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电网在网络规模、网络结构、应用新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电网输送能力低、运行经济性较差。电力专家一致认为,要适应我国电网未来快速发展的要求,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在今后的电网建设中应推动新技术应用,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节约输电走廊,提高线路投资效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网技术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是500千伏电网线路输送能力偏低。我国目前正处在500千伏网络初步形成、220千伏电网逐步改造实现分区运行的发展阶段,电网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送容量较低。受暂稳极限限制,500千伏长距离送电线路输送能力在60万-100万千瓦,与国外相比有40万-80万千瓦的差距。
二是网络建设规模较小,结构较薄弱。从电网建设进程看,我国高压输电线路的发展比电力发达国家滞后约20年,如果说国外440千伏或500千伏高压输电电网已经进入成熟期,那么我国的500千伏高压输电电网还处于发展、成长期。除华北北京地区,华东上海地区和广东地区的500千伏网架较强外,其他地区都比较薄弱。
三是电网新技术应用较少。我国500千伏电网在应用串补及可控串补技术、紧凑型输电技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和大截面导线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只在阳城电厂送出工程中安装了串补度为40%、容量为2×50万千伏安的常规串补,在华北大房线500千伏串补工程中采用了串补度为35%、容量2×37.5万千伏安的串补。我国目前仅有5个500千伏变电站安装了SVC,总容量为77万千伏安。
截止到2002年,我国已建成同塔双回路约1700公里,占500千伏线路总长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