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迅速反应、立即行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组织中国科协机关、直属单位和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一)党组、书记处紧急部署,组织科协系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协党组高度关注,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立即设法与四川省科协联系,通过电话了解灾情及人员情况,对灾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人员表示深切慰问,并鼓励大家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共抗天灾。
中国科协党组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科协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先后发出《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全国学会和各地科协充分发挥科技抗灾救灾减灾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支援灾区,认真研究并提出下一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具体的工作方案、工作安排及采取的措施。立即安排500万元资金支援四川省地震灾区,200万元支援甘肃和陕西灾区。中国科协机关和直属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踊跃捐款35万余元、主动交纳“特殊党费”76万余元,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也积极行动,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科协系统向灾区安排救灾款及捐款捐物、交纳“特殊党费”,累计2,000多万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十分重视中国科协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情况,专门与邓楠同志通电话了解情况,并召集中国科协在内的人民团体负责人召开会议,对做好抗震救灾下一步工作尤其是灾后重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王兆国同志的指示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国科协党组研究决定,成立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科协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沟通科协系统抗震救灾情况,编发《抗震救灾快报》。目前,已编发22期。
(二)科协系统各尽所能,积极开展抗震救灾。一是灾区各级科协组织自强不息,奋勇救灾,在各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主动请战,自觉投身抗震救灾工作最前沿。这次大地震使四川、甘肃、陕西科协系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四川省科协系统有5名干部职工遇难,三省科协系统特别是重灾区科协的办公用房和设备、科普设施大量损毁,农技协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户严重受损,科协职工住宅和家庭财产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四川省科协面对特大地震,迅速部署,冒着余震安排各项救灾工作。阿坝州科协干部职工不顾自身危险,在第一时间赶到理县、汶川、黑水、茂县开展救援活动;绵阳市科协参加5月12日晚五一广场近10万避灾群众的组织指挥,成立赴北川的救援小组前去救援,同时做好九州体育馆一号区300余名灾民的安置工作;绵竹市科协参与承担九龙镇抢救被埋人员任务。甘肃省科协及时将中国科协安排的100万元救灾款,并从本已十分紧张的省科协工作经费中挤出10万元,一同送达陇南市、甘南州、天水市等灾区,支持抗震救灾。陕西省科协在一天内将中国科协安排的100万元救灾款全部划拨到灾区,并从有限的经费中列支45万元,支持汉中、宝鸡、安康三个灾情严重的市科协抗震救灾。汉中市科协的同志深入社区防震棚发放科普资料。
二是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中国科协常委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在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主持下,召开了“震后衍生灾害预防及灾后重建咨询研讨会”,来自气象、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农学、医学、心理等方面的16个全国学会、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震后衍生灾害预警和防范、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灾民心理援助、群众安置、基础设施抢修维护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和建议。这些应对措施和建议已整理成《科技工作者建议》报送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有关部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林学会等全国学会围绕灾后伤病康复、建筑抗震设计与规划重建、地震监测与研究、森林灾后恢复等相关问题,组织院士、专家座谈研讨,建言献策。中国感光学会及时与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的专家会员联系,协助分析灾区地质、地形影像资料。专家有关建议也已陆续整理成《科技工作者建议》报送有关部门。
三是按照统一部署,组织专家奔赴灾区一线,开展心理干预等工作。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当地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专家协调组,组织1000多名志愿者开展“安置安心”心理援助系列活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通过卫生部和团中央分别派出22名和3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华医学会组成专家组随卫生部赴地震灾区指导救治防疫工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配合农业部,组织专家赴灾区对动物疫病防控进行检测和指导;中国水利学会配合水利部,针对重点水库设施加固和饮水安全等内容举办培训班。此外,经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意,中国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会同北京市科协、四川省科协组织11位心理专家分别赴都江堰、德阳、绵阳、广元等灾区进行为期4天的应急心理干预和心理服务,进行个体访谈、团体辅导、心理讲座,个案和集体治疗,并对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培训。
四是地方科协心系灾区,全力支持。地震发生后,各地科协纷纷向灾区科协发出慰问信、慰问电,积极采取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支持和援助灾区。山东省科协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口支援的统一要求,深入四川省北川县受灾地区,为当地农民提供优质蔬菜种子并送去救灾资金,组织省内专家学者就省科协支援北川灾后重建工作建言献策,会后编报了两期山东省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报送省有关部门。重庆市科协在本市受灾的情况下,迅速伸出援助之手,向四川省灾区捐助50万元救灾款。
(三)发挥科协系统科普资源的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抗震救灾科普宣传。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协立即启动科普应急机制,紧急制作防震减灾系列广播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省广播电台等电台播出。5月12日当晚编制完成“突发地震减灾自救”科普资源包,挂在网上供下载使用,并根据需求不断丰富科普资源包的内容。中国数字科技馆迅速开设地震专题,提供可直接付印的科普挂图、音像及其他电子宣传品的下载。截止目前,科协系统共印制各类抗震救灾、外伤急救、防病防疫、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折页、宣传单、小册子等科普宣传品550万份,均已发送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科协系统的科普工作,在这次地震灾难面前经受了考验,为稳定灾区的民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按照统一部署,全力支持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国科协书记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抗震救灾特别是灾后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投入并全力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一切行动纳入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第二,要根据科协系统的特点,积极主动建言献策,把那些能够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优势和特点的工作切实做好,要见到实效;第三,灾区科协要加强自身系统的重建,尽快恢复功能,中国科协将在有关计划的实施中给予倾斜和支持。
(摘自中国科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