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下滑到近1800点,政策之手终于再次出击。这次政策托市有更多实质性东西,汇金公司开始买股票了。于是,不少投资者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股市在1800点实现反转,再走出一波牛市。
如果将时光倒流到2002年前,笔者毫不怀疑市场从此实现反转的可能性,因为在2002年前政策不仅对市场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政策走向决定了市场走势。例如,在1994年至2002年间,政府6次出台利好政策干预股市下跌,形成了6个“政策底”。但2002年后的股市下跌过程中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却一直没能阻止股市下跌的步伐。
政策之所以能够主导市场的涨跌,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股票市场的规模相对于金融总量来说很小,二是市场的博弈对象主要是投资者与政府。
如今,这两个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年前,股票流通市值占储蓄存款的比例为10%左右,占M2的比例为3%左右。但2007年后,股票流通市值占储蓄存款的比例增加到了50%左右,占M2的比例增加到20%左右,股票市场在金融总量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股票市场体量的迅速增加使人为因素对市场产生作用的效果必然降低。
其次,2002年前后的投资者结构有了很大变化。2001年前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大多数是短线资金,股市博弈主要是庄家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或者说是投资者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而2002年后市场悄然发生巨变,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基金持有的股份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迅速增加到2002年的5%、2005年的10%、2007年的30%,基金成为市场真正的主力。
基金的发展改变了股票市场的生态结构,博弈的对象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基金的迅速壮大使“坐庄”行为难以为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基金是庄家的天敌”。2002年后,基金规模超常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可以看作是基金消灭“庄家”的过程。当股市跌到1000点时,昔日“庄家”基本上被消灭,因此股价见底。
2005年后的股市博弈主要是基金之间的博弈。对于2005年后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从众行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市场形象的比喻是“抱团取暖”。这与基金经理的考核制度直接相关。决定基金经理的薪酬及奖金的是自己管理的基金净值增长速度在行业内的排名,如果采取独立的投资策略,基金经理下课的风险将很大,于是大家的投资行为必须高度一致。这就是当前基金的“囚徒困境”。因此,基金可以稳定市场的结论在我国的股票市场里是不成立的。
要使深处“囚徒困境”的基金经理摆脱“困境”,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外在环境。那么,什么因素对市场起关键的作用?答案是“趋势”。只有当市场发出明确的上涨趋势时,基金经理们才会倾向于增加仓位,出现买股票的从众行为。
结合当前国际及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期待股市大幅度上涨的理由已经难以成立,我们应该为可能到来的冬天多做些准备。 (作者尹中立,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