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看中国车载电池面临“绿色危机”
  • 点击数:710     发布时间:2008-11-02 09:49:33
  • 分享到:
关键词:

    江苏省今年以来加大对违法广告药品的管理,已暂停了96种药品在江苏市场的销售。可是,有一个现象却令人不解:许多被停售药品的生产企业并不急于改正广告内容,谋求解禁。

    被勒令暂停销售的药品,均为在大众媒介发布的广告“任意扩大产品适应证(功能主治)范围、绝对化夸大药品疗效、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等”。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督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勒令药品暂停销售的目的,是希望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整改并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如果希望恢复销售,需发布更正公告。

    没想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这一举措,药品生产厂家似乎并不买账。据了解,江苏2007年共暂停销售28种违法做广告的药品,今年以来因这一原因暂停销售药品又增加了96种,但两年以来,仍有93种违法广告药品没有“解禁”。

    为何这些企业并不急于解禁?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督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解释说,一种情况是药品本身销售状况不好,即使解禁也没有多少销路,生产企业或代理商就放弃了;另一种情况是这些药品因广告违法,在江苏市场被禁,在别处却没有被禁售,他们就“转移”了。

    业内人士指出,相关药品生产企业之所以不在乎“暂停销售”的处理,主要原因是违法广告药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思想在作祟--江苏不让销售,换个地方还可以销售。有关人士呼吁,各省市区对此类药品的管理形成合力,让它们不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群众的用药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随着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和社会汽车保有量增加,废铅酸蓄电池的蓄积量持续增长。2007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598亿辆,为再生铅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车主换下的废旧电池通常都留在汽修厂,之后被各类废品回收商贩直接或间接卖给资源再生企业;而大多数铅酸电池生产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并没有进行有效回收。

    少数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回收渠道甚至再生渠道,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统一电池”的日本母公司和天津市政府合作,早在2004年就建成投产的再生铅加工厂,虽然产品不愁销路,但由于原材料来源匮乏,生产线一直“吃不饱。原因之一是:这些按照环保要求投产的正规企业无法从民间渠道收购废旧铅酸蓄电池。他们拿不到进货发票,无法抵扣进项增值税,和“三无”厂家相比,反倒处于资源劣势。

    一方面真正具有环保资质的合格企业原材料短缺,造成生产设备闲置;另一方面很多“三无”厂家采用各种低技术手法自行破解电池。在破解过程中,电池中的酸被直接倒入土壤或者河流,污染环境,同时酸液中的铅渣随之留在土壤,造成永久性污染;重新回收提取时,这些厂家多使用土炉,生产中排放烟尘又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此外,这种土法炼制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一块普通的车载电池中,铅含量可达70%。作为一个铅酸电池生产大国,我国回收铅的再利用率当前只能达到20%~30%。

    如何破解回收利用的难题,解决“回收渠道乱”、“处理设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王敬忠建议,首先要颁布明确的法律法规,将环保考核纳入市场准入机制,在电池生产领域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其次要理顺废旧电池回收渠道,保证这些可以再次利用的资源能够投入真正具有再处理能力的地方,防止资源浪费。因此,他建议国家建立大型废旧电池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废旧电池,保证废旧电池有效处理。目前,中国蓄电池工业协会已经和大型车载电池生产厂商“风帆”达成合作意向,准备在北京地区先期试点,建立一个大型的回收电池处理中心。

    当前,大力发展再生铅,使铅金属进入生产-消费-再生的良性循环,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也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载蓄电池的环保问题,不仅关系到这个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也涉及环境保护的百年大计。从长远来看,国内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立足长远,尽快加强车载蓄电池在生产和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规范,引导电池企业走绿色环保的道路,电池厂家也应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未雨绸缪,将环保问题列入企业发展战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