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技网
国家高新区是中国科技经济结合的改革先锋。
它改革的地点,不在乡村,而在城市;不在郊区,而在建成区。
经过多年发展,政府、企业、科教资源在这里集聚,这里具有科技经济改革的天然条件。同时,建成区里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形成了改革的天然阻力。
这也是改革开放10年来这项改革迟迟未动的重要原因。
铺就中国新生的基石,国家高新区的建立,破解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难题。此前在计划经济影响下,科研人员拥挤在科研与教学的封闭体系内。即便是幸运者,争得了课题,取得了研究成果,也往往被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把科研能量从象牙塔中释放出来,进入经济主战场,国家高新区的改革带来了中国的新生。
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不仅要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更要成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作为出发点,国家高新区的改革有的放矢——创新、创业、孵化,让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这让“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的科研人员,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把自身命运和社会命运、中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铺就中国新生的基石,国家高新区的建立,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当时的中国,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苏醒过来,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已经千疮百孔,无力拿出大量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的问题,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缺少财力的国家高新区,在计划经济的铁幕上,为创业者划开了一道市场经济的口子。
牵住管理体制这个“牛鼻子”,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政府”“大服务”,管理机构规模只有传统行政区的1/4,行政人员只有传统行政区的1/8。从法制建设到土地规划,从风险投资到资本市场,从技术入股到股权激励,从人才市场到信用体系,这些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创新制度和机制,无不率先在国家高新区取得突破。
国家高新区成为各地的“试验田”。许多地方提出举全省、全市之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形成了人才聚集、技术聚集、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截至“十一五”末,国家高新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从2001年37.3%增至51.8%,企业从业人员859万人是1992年25.3倍,而生产总值占全国16.8%。中国也在改革中新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改革开放中探路的中国被各种计划包围着。国家高新区用改革的方式解放科研人员,用改革的方式不等不靠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国的新生铺就了基石。(本报评论员)
转型年代构筑中国创新的脊梁 — 二论国家高新区二十年探索实践
来源: 中国科技网
国家高新区一直在构筑中国转型的脊梁。
回溯20年前,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拉开了中国转型的序幕。中国高新区应运而生,肩负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使命,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道路的求索。
今天,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世界经济环境剧变中,中国再次处于历史的转折节点上。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
按照“自主创新的载体,经济转型的引擎,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的战略布局,国家高新区再一次担负起转型的国家使命。
作为中国高端要素最密集的区域,国家高新区造就了一群新型中国人,他们善于站在历史与世界的交叉点上,思考未来面临的现实问题。10多年前,当各地发展还陶醉于粗放增长的喜悦时,国家高新区已经先行一步进行转型。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国家高新区为转型年代的中国“趟出一条路来”。
构筑中国创新的脊梁,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国家高新区率先树立了科学发展的观念。我们知道,“绝不能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走浪费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形成的GDP导向、规模速度优先的旧模式具有巨大运行惯性,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付出了沉重代价。作为中国的转型先驱,国家高新区管理者,在全国最早甩掉“GDP指挥棒”,转而针对创新能力进行考核。从构筑物理环境转变为建设社会环境,从引进生产要素转变为聚集创新要素,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中枢。
构筑中国创新的脊梁,国家高新区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率先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各地热衷于“招商引资”的时候,国家高新区率先“招才引智”,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领军人才作为“第一小提琴手”,完善人才发展的支撑平台,以人才为核心,引导技术、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针对人才进行布局,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构筑中国创新的脊梁,国家高新区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各国竞争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国家高新区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竞赛,同时推动人才、资本、技术、产业无缝对接。这是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事业,也预示着一个加工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收获创新价值时代的到来。国家高新区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纵观世界近代化历史,从伦敦蒸汽机到荷兰船坞,从鲁尔炼钢高炉到底特律汽车城,从筑波到硅谷,一个个崛起的民族无不在转型中释放创新创业的激情,一个个崛起的大国无不在转型中站在价值链的高端。在转型年代构筑创新中国的脊梁,国家高新区成为中国崛起的希望所在。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