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8区县政协主席商讨垃圾分类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垃圾分类后,运输也要分类!”“垃圾费应与排放量挂钩,谁污染谁负责。”昨日,北京市18个区县的政协主席、副主席齐聚在市政协会议中心,共同商讨北京垃圾分类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难题,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据悉,今后各区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将出面亲自“督导”各区垃圾分类工作。
问题一 不分类运输?
建议 分时分段分类运输
垃圾分类正在居民中大力推广,但在垃圾运输环节却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运输,因此大大削弱了垃圾分类的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王洪秀和丰台区政协主席初建华建议,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地区的经验,分时分段运输各类垃圾,消除垃圾分类和垃圾清运之间的断裂,让居民看到垃圾分类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垃圾再分类的成本。
问题二 分类率不均?
建议 加强老旧小区硬件
在开展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出现了中高档小区垃圾分类率高于平房胡同、老旧小区的情况,而这种现象大多由小区之间分类硬件设施不均衡造成。
对此,有区县政协委员表示,应该加强老旧小区的硬件设施配备。另外,有政协主席提出,因为餐馆厨余垃圾有回收价值,会有人上门买。而规范的垃圾回收公司收运厨余垃圾时会向餐馆收取垃圾清运费,许多餐馆就将厨余垃圾卖给了个人,厨余垃圾去向成为不明隐患。
问题三 垃圾楼被拒?
建议 应提前规划垃圾站
朝阳区政协主席辛燕琴表示,大多居民拒绝将垃圾楼、中转站设置在周围,而这些设施又是垃圾回收必须的。
有区政协主席建议,城市建设过程中垃圾站的布局也应纳入规划,开发商应同期或先期建设垃圾楼等配套设施。此外,东城区政协主席吴弘勇建议,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垃圾清运、垃圾分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引导民间企业发挥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