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二线的城市,一流的科研”
合肥:技体制改革催生创新活力
  • 点击数:905     发布时间:2012-08-20 14:20: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吴长锋

   深化科体改革

   日前,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对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城市进行了基础研究实力排名。排名显示,合肥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两市。而在科研机构排名中,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则高居全国第二。

   “二线的城市,一流的科研”,这是《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对合肥的一句简短评价。从2004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为全国首个创新性试点市开始,合肥市委、市政府先行先试,通过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再造,激发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创新活力。

   合肥首先从强化创新型城市顶层设计入手,开展《合肥创新型试点市战略重点研究》,全面布局规划、系统谋划,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研究创新平台建设路径、培育新兴产业方向目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等。其次是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合肥成立了市自主创新领导小组,建立高层面、跨部门的科技管理体系,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设立创新办,与科技部门合署,统筹协调各部门开展创新工作,每年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到全市25个相关部门,作为党政领导和部门重点考核内容。

   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投入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合肥市通过整合原科技三项费等分散在各部门的科技资金,形成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解决政出多门、项目重复、经费浪费的状况。通过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取消科技项目评审、改革成果鉴定制度,引入第三方社会中介和市场评价。建设和完善项目库和专家库,跟踪服务企业创新,建立信用评价和“双向约束”制度。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合肥市重新构建和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新修订的《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法规。出台了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政策体系,形成“组合拳”,政策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突出产业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改革成果和综合配套改革,自主创新实现“三个突破、三个提高、四个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突破,平板、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集聚京东方、赛维LDK等企业,实现产值规模1331亿元。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突破,形成“政府引导、体制创新、要素集聚、重点突破”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实现突破。初步建成“一中心三基地”,筹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启动运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向实体化推进。

   同时,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7.8%提高到22.1%;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由60%提高到8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由1.9%提高到2.3%。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9倍和1.5倍,年均增长42.83%、36.26%,2011年分别达到3080亿元和802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倍、7.2倍,年均增长59.33%、101.62%,双双突破万件。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由190家增长到562家,增长1.95倍。在肥服务的院士和“千人计划”人数增长1倍;引进高端人才数增长2倍,年均增长74%,达到3500人。(记者 吴长锋)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