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10年来,江苏省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将创新驱动作为重大战略抉择,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迅速增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
挖掘机、装载机、抢险机器人……走进位于新沂市的江苏八达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机械产品。通过坚持自主创新,目前八达重工已成为国内惟一一家研发、制造和销售“双动力”特种工程机械的民营企业。“我们的起重机,没什么拿不起、放不下的!”该公司董事长陈利明自豪地说。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将创新驱动作为重大战略抉择,使江苏省科技创新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一大批企业走向前台,呈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
高新技术产业昂起“龙头”
“搞核酸,到昆山。”眼下,这一说法已成为国内外业界的共识。“瞄准前沿科技开发新兴产业,向全球研发分工的高起点提升,力争形成先发优势。”昆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昆山在2007年引进北京大学小核酸技术专家梁子才创办的企业,此后又成立了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以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开发,现已在昆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小核酸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
5年前,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科学院及江苏省、苏州市政府合资创建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并以此带动园区建立了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和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如今,园区已集聚了160多家纳米企业和5500名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以纳米光电子、微纳制造等为核心的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去年产值超过60亿元。
“战略调整带来的深度技术储备,让苏州工业园区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站到了纳米产业发展的同一起跑线。”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园区立足高起点,围绕一个“米”字做文章,在短短几年里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纳米研发和产业基地。
丹阳市政府牵线组成了由14位两院院士参与的江苏省丹阳航空航天产业院士工作站,以此为龙头聚集高端要素、整合创新资源,丹阳市100多家中小企业很快形成高性能合金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基地。
“以高端化为主攻方向,江苏省加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领域部署,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响‘江苏创造’的品牌。”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介绍说,目前江苏省光伏产业产能占国内总量七成、全球总量1/4;风电产业链齐全,将建成我国近海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集成电路封装产业销售收入稳居全国第一。
2001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47.61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7.3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72.77亿美元;2011年,江苏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294.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4%。相较之下,总量10年间增长18.7倍,占比10年间增长17.92个百分点,出口增长17.8倍。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迅速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科技部部长万钢考察了江苏新兴高科技产业后评价说: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居于全国的重要位置,也发挥了重要的表率作用。
自主创新 企业走向前台
“现在国内重型汽车发动机都是引进技术,只有我们是自主创新技术。”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厂长助理黄成海表示,10年前锡柴就根据“欧Ⅱ”排放标准,与奥地利一家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在逐步融入国际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现在锡柴已能按照最新“欧Ⅴ”排放标准,自主开发新一代柴油机产品。
“这就是用在波音757飞机上的碳纤维刹车盘。除了用于国产大运输机,我们企业的产品还在军用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江苏天鸟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缪云良介绍说。
这是一个令人自豪的数据:江苏已拥有3万家民营科技企业,形成创新企业集群,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苏省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先后建成了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联创软件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通过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江苏企业的市场话语权不断增强:碳纤维产品从根本上改变了受制于人的状况,极大地缓解了民用和军用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研究开发一类新药38个,占全国一类新药总数的30%左右。
为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江苏省研究出台了鼓励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23条政策措施,让创新的理念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江苏省还加大财政直接投入,使得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推行科技税收减免的政策,大大调动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1万项,13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
企业走上创新前台,各种创新、研发的投入大幅攀升。去年,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历史性地突破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2%,总量10年间增加12.9倍。这表明江苏省提前4年达到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目标,其中研发投入达到了创新型国家的投入水平。
人才聚集 “创新种子”生根开花
在近日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江苏连续第三年荣膺冠军。201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这份优秀成绩单的背后,是江苏多年来精心培植的创新沃土在提供养分。
在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曾任职国际知名企业高管的海归博士黄强正带领自己的团队探讨新的研发方案。黄强只是近年来进入天合光能人才库的人才之一。通过广纳贤才,天合光能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技术、管理、商务人才,同时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仅2010年就申请专利200多件,天合光能市值和综合实力已名列同行业全球第二。
坚持以高素质人才引领创新型省份建设是江苏的不二选择。江苏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说,近3年来,江苏引进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中央“千人计划”人选者达到176人,创办高科技企业1000多家,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
“一个人加一台电脑”,是不少高层次人才在江苏创业初期的真实写照。几年下来,许多人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在苏州创业的海归博士谭耀龙感慨道,江苏为科学家提供的创业资金、公共平台、“保姆式”和“管家式”服务等一系列扶持,构成了极具江苏特色的创新创业环境,帮助科学家顺利变身为科技企业家。
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给江苏的创新、创造装上强劲的“马达”。2011年,江苏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48381件和199814件,专利申请总量、专利授权总量、企业专利申请量、企业专利授权量以及发明专利申请量5项重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相较10年前,授权专利增长3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