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理工雷科公司办公区
理工雷科取得的成绩,除了北京理工大学多年的科研积累及理工雷科技术、管理人员的努力之外,还得益于中关村示范区的“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这不仅仅是政策的突破,而且通过中关村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的互动工作机制,保证了政策的落实。
本报记者 孙勇报道
“走,再去上边几层看看。”在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一栋大楼内,参观完位于3层的研发、生产区之后,北京理工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党委书记、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斌又带着记者来到该公司的其他办公区域。
“我们现在的办公区有4000多平方米,员工近300人。”戴斌介绍说。而在2009年年底成立时,这家以北斗卫星导航、民用雷达及高性能信号处理产品为经营主项的企业仅有员工30人,办公面积300多平方米。
理工雷科经营业绩的扩张速度同样惊人:2010年销售额1600万元;2011年销售额6700万元,实现利润1300万元。截至2011年年底,理工雷科总资产达到3900多万元。目前,理工雷科正在制定创业板上市计划,准备于2014年提交上市材料。
据了解,理工雷科取得的成绩,除了北京理工大学多年的科研积累及理工雷科技术、管理人员的努力之外,还得益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
“严格来说,如果没有中关村示范区这么好的政策和中关村创新平台的工作机制,就不会有理工雷科今天的成绩。以前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落实,这次中关村的政策不仅有突破,而且通过中关村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互动的工作机制,保证了政策的落实。”戴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