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技网
今年6月30日,一台名为5.5T(特斯拉)零挥发低温超导磁选机在山东省潍坊市通过了有关专家的技术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少数发达国家在我国垄断磁选机市场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了。
许多人都知道,我们国产的纸张和陶瓷没有外国生产的白。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原料—高岭土的提纯度不够。而要提高纯度,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磁选机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时,完全掌握了低温超导磁体技术。于是该所与山东潍坊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台5.5T零挥发低温超导磁选机。它不仅打破了国外对磁选机产品的垄断,提高了我国磁选机的技术水平,而且大大降低了维护运行费,为中国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的同时,也加强了为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服务。
前瞻研究 跨越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步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事故,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等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都对科技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
中科院通过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组织各研究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甘肃省白银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电站——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在10余年的时间里,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先后研制成功系列高温超导电力装置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从而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超导变电站的并网运行。
在我国经济社会及能源体系的发展中,西电东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远距离输电对能耗、安全性能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超导电力设备具有常规电力设备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能耗低、重力轻、占地小、环保性能好,而且还可大幅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瞄准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需求,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将世界最先进的高温超导技术“嫁接”到电力技术中,从而创造出多项世界和中国第一,使我国超导电力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科技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2002年,国家863计划“高温超导技术”专项正式启动,重点支持高温超导材料及其在电力技术和电子学方面的应用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电力产业的发展做先行探索。
那一年,36岁的肖立业博士是中科院高温超导限流器研究项目(由国家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联合资助)的首席科学家。他带领的团队,在2004年到2005年期间,先后研制出当时世界上并网运行的最长的高温超导电缆、我国首台高温超导限流器和高温超导变压器,并先后在国内投入配电网示范运行。这些设备的多种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电工研究所在原理创新的基础上,在全球率先实现电力设备的多种功能的集成,研制出世界首台超导限流—储能系统。两年后,他们又研制出世界第一台高温超导储能系统并进行了现场实验:当电网中的电压、频率等出现波动时,高温超导储能系统能够对电压和频率进行补偿,从而确保用户用到安全可靠的高质量电力。2011年2月,在上述关键设备研究与示范的基础上,电工研究所又研制出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系统,并在甘肃省白银市投入配电网的示范运行。
通过前瞻性的研究,让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使研究领域和相关产业部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科院偿试出一条未曾走过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