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等方面给予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充分发挥规划对软件产业的引导作用,及时制定和发布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手段,加大力度支持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软件技术研发,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加快软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在软件产业领域共安排资金9.31亿元,带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投入资金超过75亿元。
在“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有力推动下,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套件、中间件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明显提升,集成整合不断深化,在党政等关键部门、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以及电信、电力、邮政、制造等重点行业得到了较好应用。基础软件方面,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以及应用系统整合不断深化,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互联网应用软件、企业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游戏软件、安全软件等领域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适应行业特点、技术先进的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市场份额逐步扩展。中小企业创新活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迅速崛起。围绕需求、统筹安排、急用先行,SOA、办公软件、移动互联网软件、软件产品分类、ITSS等领域重点标准加快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实现预期目标。企业积极运用知识产权手段,主动应对技术标准制约和市场竞争纠纷,维护合法权益。
随着云计算等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服务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从2002年的43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504亿元,10年间增长了21.6倍。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和30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和42.2%,增速高于全行业10.4和10.1个百分点,两者占比达到26.5%,比2010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2805亿元,同比增长30.9%,比2010年同期高15.8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4万亿元,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4.7倍,同比增长32.4%,超过“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5.8%上升到19.9%。软件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从业人数超过300万人。软件产业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的支撑和带动力持续增强,对重要信息系统和重大信息工程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的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