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传统的建筑产业,在常人眼中,无外乎与水泥、钢筋打交道,但在十八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征的嘴中,却变得很科幻很玄妙:迪士尼乐园的假山全是不规则建筑,通过信息化软件红外线采集数据,然后计算制模,最后进行分块浇筑和再拼装,完全不用技术工人画图;用三维信息化软件可以虚拟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如遇到问题能在电脑上提前发现并改正,不会导致返工;地下工程或高空焊接不用工人,只要交给机器人,就“齐活”了……
“技术带来的可靠性和先进性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徐征讲这些故事,是为了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印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的两句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既要有政府的推动,更应该来自企业的自觉。”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会,不仅仅局限于像徐征这样的企业家代表。今天,十八大各代表团讨论中,“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科技人员、学者专家等各界代表的热词。
政府: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抉择
“十八大报告专门列出两节内容,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进入新阶段提出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要求。”十八大代表、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认为,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国企业发展规模较大、竞争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的时候,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战。“以前我们谋发展是消除短缺、消灭贫困;现在我们发现,相当多的行业在现有产业层次已没有发展空间,即使不投资都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他认为,目前我国的发展,不再是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而是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十八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介绍说,江苏作为先行先试的地区,早在2010年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就在几大战略中特别增加了一项——创新驱动战略,并且将其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这是基于省情和发展阶段作出的抉择。”罗志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虽然江苏近十年发展很好,经济总量第二,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万美元,但下一步发展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如经济总量很大,但大而不强;二是资源约束,人均土地非常少,工业总量大,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三是生态环境约束,产业密集,污染重,能耗大,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影响。
为此,十八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算了一笔账:按波特竞争理论,人均GDP1000到1万美元,经济发展靠的是投资驱动;但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并在3万美元以内,经济发展就要依靠创新驱动。从江苏的情况来讲,如果要维持GDP10%的增速,投资必须增长20%,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