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份美国宣布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的惩罚性反倾销关税后,9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中国光伏组件、电池、硅片等产品涉嫌倾销一事展开调查。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市场与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间,一场涉及贸易额超千亿元的诉讼战已经打响。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凸显出的是中国光伏业产业过剩现状以及低端竞争的局面,光伏产业重新崛起任重道远。
欧盟委员会在公告中称,本次反倾销调查的产品包括晶体硅光伏组件、电池片和硅片,范围较之前美国“双反”有所扩大,国内将有数百家企业牵涉其中。按照反倾销程序,欧盟会根据企业规模、出口情况、出口金额等选取抽样企业,对其调查并给予单独的反倾销税。
这对我国企业影响有多大?据悉,中国的光伏产品90%出口海外,其中,欧盟市场占了60%,美国占据了10%。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光伏产品出口额高达204亿美元。因此,如果说美国的举动对中国光伏产业是“伤筋”的话,那么,欧盟的作为无疑是“动骨”。有专家指出,此次反倾销调查申请范围涵盖来自中国的全部太阳能产品,总量近万亿元。欧盟反倾销一旦成立,不仅中国光伏企业将失去超200亿美元的出口额,而且会造成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这无疑也暴露出我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出口的软肋。
危机不仅仅来自国际威胁,中国光伏产业自身也正经历着寒冬。在美上市光伏企业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英利新能源亏损额高达1.4亿美元;天合光能净亏损1.2亿美元;赛维LDK年净亏损额为10.8亿美元,负债总额266.76亿美元;大全新能源净亏损2080万美元;尚德推迟报表,截至一季度负债总额为3.6亿美元。而国内光伏产业上市公司的成绩单也不好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69家A股光伏概念上市公司中,有21家净利润为负,占总数的30.43%,累计亏损规模达19.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