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电商报
【机械装备制造业2012展望】之“智能化”
一个呼之欲出的智能时代,正火爆袭来。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已有36个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和计划,从今年开始,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贴上智慧的标签。
牵一发而动全局,各规划一出,相关产业蠢蠢欲动。眼见“IQ蛋糕”砸来,业内人士在嗅到饕餮大餐的同时,也警觉这是一个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参考的新菜式。
建智慧城市
近年来,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高潮,我国也不例外。
去年12月22日,受国家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国家信息中心在京发布《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2012)》(以下简称“《指南》”),为我国信息化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实用指导。
事实上,在《指南》出炉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勇于尝鲜,先后发布各类和信息化城市建设相关的“宣言”。如,去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
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路琨告诉《机电商报》记者:“据我们统计,已有36个城市明确提出感知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和计划。”根据赛迪的研究,从地域分布来看,上述城市形成这样一个格局,即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同时中西部热点涌现。
路琨将这些“智慧城市”总结为3种建设模式:一是,以物联网产业为驱动,强调产业发展,其中以2011年曾举办“智慧城市产业博览会”的宁波市为代表;二是,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三是,更强调应用,比如强调以交通或能源管理等某方面应用为主。
谈到“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之所以备受城市管理者青睐的原因,路琨认为,有3个驱动因素,一方面是受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将其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一张名片,提升城市品牌。此外,还会带动大批相关产业。
带动相关产业
路琨将“大批相关产业”统称为“智能的产业”,具体来看,包括智能应用软件、智能数据处理、智能通讯网络制造、终端制造、智能化系统集成等多个产业。其中,他特别强调了物联网产业和软件产业,“这些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的”。
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3个月前出席某会议时也曾表示,工信部在2011年年内制订的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超过10个,涵盖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多方面。
如此看来,智能城市涉及的产业面极广阔,一一细分不下十多个。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SK(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智平则将其概括为四大方向,即智能交通、智能安全、新能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在此前召开的“2012世界经济展望论坛”上,刘智平对以上4个方面都表达出良好的预期。他预计,“2012年,应该(总共)能实现差不多2.8万亿的社会产值。”
如此庞大的预测值并非天方夜谭,甚至堪称保守。因为,仅上海一个城市,在其已经发布的建设智慧城市的“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到2013年,信息产业总规模要达到1.28万亿元。
此外,仅智能电网一项,公开数据显示,江苏的计划是,2012年、2015年总产值分别突破1500亿元和3000亿元;上海的目标是,到2012年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将达500~800亿元。更有机构测算,2011-2020年,电网智能化建设可带动全社会相关行业产出增加约2万亿元。
尚在初级阶段
各种口径的预测和目标值,一方面说明这个蛋糕体积庞大,另一方面也反应出蛋糕尚未成型。
早在一年前,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中国科学院社会计算与平行系统研究中心主任王飞跃就曾撰文讨论过“智能产业”的定义。
“什么样的产业才能算是智能产业?尚无共识。”在他看来,当“云计算”、“智慧地球”成为全球性热词之时,当举国上下都在热情高涨地关注“物联网”之际,智能产业,尽管还不清楚其为何物,却早已扎根中间。
定义尚且模糊,但名头却已叫响,且有一种强烈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随之纷沓而至的,是各种担心和警醒。有专家认为,眼下的“智慧”标签大多徒有虚名,没有让人兴奋的顶层设计,也无多少新的实质性内容。
工信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副主任张素兵在近日的一次公开会议上直言:“目前,我国智能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还不完善。”在此次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指南》中也指出,当前我国信息化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还较低。
《指南》还强调,我国的信息产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而且信息化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路径尚不清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理论和实践都尚处于探索过程中,没有成熟的建设经验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