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北京市海淀区代区长孙文锴作主题演讲
2012年3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正式签署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协议,并选址落户海淀园西区。据介绍,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期面积8000平方米,计划在2-3年内建设2万平方米的国际技术转移聚集区。
此举传递出清晰的信号: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园将打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据了解,我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海淀则提出要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的形势下,国际技术转移已经成为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增强民族企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表示,海淀园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创新要素 支撑国际技术转移环境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技术转移,能够将大量研究成果产业化,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经济与科技的结合。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设立高新区的初衷正是为了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需求。如今,技术转移更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提及技术转移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著名的美国硅谷。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因素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斯坦福大学的多项技术在这里成功转移。
技术转移要成功进行,首要的因素是要有充足的技术源。在这方面,中关村海淀园显然独具优势。北京市海淀区代区长孙文锴从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剖析。
首先,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海淀园奠定了独特的战略地位,树立了科技创新高地形象,并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管理经验。
二是海淀园汇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海淀园聚集了一大批央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丰富,是海淀园内进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并且在海淀区域内已签约产业园共建项目42 个,包括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为代表的31 个特色产业园、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10 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 个央企中央研究院,总规划建筑面积约700 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68 亿元。
与此同时,海淀园还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初具规模的相关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
此外,海淀园还形成了以首都科技中介大厦、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为核心的科技中介服务区,目前已集聚了100 多家科技中介机构,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
三是在推进国际化发展方面,海淀园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的地方,出台支持企业国际化政策,搭建与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的iBridge交流平台,开创中关村电脑节、创新中关村主题活动、中关村论坛海淀专场等,体系健全,成效突出,培养出一大批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竞争与合作的园区企业。
四是海淀园在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上取得了初步进展,在向国内溢出大量技术的同时,技术成果吸收、转化、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在孙文锴看来,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大力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同时也作为世界科技园区协会的资深会员,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有责任、有条件、有信心成为建设全国重要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先行者。
苦练内功 提早应对国际技术转移之势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海淀园近年来在国际技术转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是实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专项政策。2006 年12 月,为尽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国际化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交流与合作,海淀园率先出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近4 年的试点中,园区企业在近50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合作领域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淀园国际化的先行先试为我国相关部门出台支持企业国际化政策、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布局,乃至参与世界创新政策的研究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实施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政策。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出,强化企业在研发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海淀园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2011 年,海淀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约330 亿元,同比增长20% 以上,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2% ;今年上半年,海淀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约185 亿元,占中关村示范区近60%,同比增长24%。与此同时,园区企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继续增强创新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强度增加到近5%,高于中关村示范区平均水平。
三是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2011年海淀园共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110 余项,支持金额1.6 亿元,项目执行期内实现总收入约200 亿元,上缴税费约20 亿元。同时,为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的合作,园区推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对创新企业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及产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与北京市科委合作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截至目前,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入驻机构21家,中方10家,外方11家,其中6家服务机构促进国际技术转移项目11件,技术交易金额530亿元。
面对全球创新环境加强国际技术转移工作
在全球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在推进国际技术转移方面的工作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国际技术转移最为重要的环节是知识产权。因为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往往通过知识产权法律赋予其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技术转移本身就是知识或者技术被授权应用的过程。特别是在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往往把东道主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作为选择技术转移方式的依据。国际技术转移环境下,我国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也要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在技术转移中的利益。
其次,国际技术转移最核心的要素则是具有丰富国际化经验的人才。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法律、技术等专业性问题,只有具有丰富国际化经验才能妥善应对。
第三,国际技术转移的捷径是拥有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从而能够不断在错综复杂事物中判断出未来有哪些可成长为国际标准。
海淀园同样需要面对上述问题。正如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徐冠华在2012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圆桌会议上所阐述的那样,在有效推动创新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在创新当中的作用,要解决政府的定位问题。政府的作用要体现在宏观方面,要在政策制定、中介机构建设、科技研发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花大力气。
基于海淀园在技术转移方面的优势和已有基础特别是其所处的创新环境,孟景伟表示,为了真正将海淀园建成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未来将在几方面努力。
增强政府服务于创新的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创业。首先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的作用;同时要加快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海淀区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办法和目录,加强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驻军以及兄弟城市政府等机构的联系与对接,推广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企业产品。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针对海淀园大学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孟景伟坦陈:“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促使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间广泛联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科技成果不断对内转化、对外辐射,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建设中关村西区为重点的技术转移聚集区。海淀区与北京市科委合作共建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中关村西区重要的科技服务机构,是促进首都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链接和国际先进技术展示的重要枢纽和窗口,将成为承接跨国技术转移最重要的目的地和栖息地,成为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发展的跨国技术转移服务高地和对接平台。海淀要抓住中央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新机遇,不断推进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大服务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入驻机构给予一定期限的房租补贴支持,对入驻机构的技术转移项目、能力建设及开展的相关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力争在2013 年年底前吸引约100 家提供跨国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