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如何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追溯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历史,严格来讲,是从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对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友好援助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那时,主要是我国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国家的对外援助计划而开展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这可以说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雏形。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合作的范围和领域看,已经由传统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服务贸易领域,逐渐向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等投资与服务贸易领域并重的方向发展;从国际合作的行业来看,已经由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施工行业,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石油、化工、冶金、有色、通讯、家电等行业延伸扩展。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于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我国企业势必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应当引起我国企业界的高度关注。2007年中期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很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目前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金融市场动荡不稳,由此引发了美国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预期减少、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停滞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及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从我们的分析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大于机遇。首先,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需求下降,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都将会对我国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幅度,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目前我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美元加速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很可能导致国际资本寻求安全港湾而流入我国,这将进一步增加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压力,给我国的资本流动管理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极大困难,增大我国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将加大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给中国外汇储备机构增购欧元、日元、瑞士法郎等其他国际货币的操作带来巨大困难。
当然,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势而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进一步减少了对我国商品的进口需求。我国正好可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各类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加重视以质取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对美国出口的减少,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外贸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压力,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导致一些外国公司的资产价格回归到符合价值规律的理性轨道。这对于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实施跨国并购、联合、重组,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和范围,提升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更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二、自主创新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核心要素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各类企业的发展也在经历巨大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内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据财政部企业快报显示,2007年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29.4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2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万亿元,占到全部国有企业的70%左右。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上海宝钢、中国铝业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正在崛起。2007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有22家,其中进入前100位的就有3家。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国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发展战略,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
2001年以来,我国正式加入WTO,表明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即使我们不愿意踏出国门,也同样避免不了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无论你愿意与否,我们都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分析和把握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命运。可以说,开展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
然而,深入分析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价值,并纵观世界一些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点重要启示: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要想成功地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分享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带来的市场效率和巨大利益,必须要有自身独占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品牌作支撑。核心技术和国际化品牌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企业抢夺国际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无论它的产品在世界任何地方生产、销售,这个企业都会永远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位置。反之,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作支撑,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就必然会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在国际化运营中流失大量利益。有的甚至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国企业要想成功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培育自主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三、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研发人才和关键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各类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要重视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一些重大的、体现国家实力的技术创新领域必须要有财政的支持。要大力支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直接建立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组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研发团队,为企业开展竞争前技术、前瞻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发,以及涉及国家安全、体现国家战略思想和提升国家地位的重要技术的研发提供基础性条件。要大力支持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发挥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和平台机制,满足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要大力支持各类企业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要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通道,为不同企业间技术创新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条件,促进技术创新要素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要重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调节与激励作用。税收政策对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内在的调节作用,也具有良好的公平效应。要借鉴国际通行的标准和经验,适度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成本的税前扣除力度,允许企业结转当期研发投入成本,抵减未来一个时期的应税收入。要积极推进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推动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要准确把握国内技术空白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减免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关键技术、进口用于研发、检测的设备。要大力支持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发展,采取更加灵活适用的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参与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第三,要充分重视财务会计政策的规范激励作用。财务会计政策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准绳,对于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作用。要继续完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着力加大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权重,为企业引进研发人才和关键技术等创新要素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要在财务制度和会计政策上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允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研发基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新产品试制及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允许企业对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办法。
第四,要重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导向功能。政府采购支出体现着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对于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要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或订购制度,对国内企业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新产品、新设备,实行政府首购或订购的办法,引导社会大胆采用新产品和新设备。要建立首购风险财政补助机制,鼓励和引导政府采购资金及其他各类社会资金,勇于购买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对购买首台(套)自主创新装备或产品的单位或个人,按购买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因使用首台(套)装备或产品而导致损失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第五,要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机制。目前,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了整个财政投入的很大比重,但科技成果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内部,难以商品化和产业化。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研究建立促进自主创新技术转移与扩散的机制,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产学研机构之间的真正有效结合。同时,要始终把科技成果转化放在财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转变管理方式,改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科技研发项目申报办法,始终坚持应用类科技研发项目一律以企业为申报主体的原则,真正建立以企业研发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促进科技成果项目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谢谢大家。
(此文系作者在“中外跨国公司国际年会”(2008)上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