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在拉动内需增长的各项因素中,互联网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根于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内需”模式,正在帮助大量中国企业实现从“外”向“内”的转型,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渗透颠覆才刚刚开始。
今天,我们向读者报道3个微观企业的案例。这些企业都是利用互联网机遇创新经营、挖掘消费市场潜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其中,有的是传统外贸企业成功转向国内市场,有的是年轻创业者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也有的是传统企业开拓出新的市场增量。总之,都是借助电子商务实现商业模式转型的生动案例。
曾有专家提出,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较长一段时期快速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让大量中国企业能够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拥有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但这种“WTO+外需”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如“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容易导致需求不稳”、“技术含量不高、产业低端化,导致企业无品牌、无渠道”等。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些问题进一步暴露。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持续面临发展困境,难以有效开拓国内市场,均与此有着紧密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对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7年至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9万亿元增长到18.4万亿元,年均增长19.9%,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在拉动内需增长的各项因素中,可以发现,互联网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无论是通过“双11”网购市场的井喷,还是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公布大淘宝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都得到清晰体现。国际咨询机构IDC曾预测,到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7%。从目前看,这一预测已显得保守。
电子商务能够极大地推动创新,甚至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微观企业层面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活力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天的这些案例中能看到,互联网之所以能帮助企业在挖掘消费潜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在采购、生产、营销、推广等方面,有着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在营销环节,互联网低成本、跨地域的传播特点打破了买卖双方的信息沟通不对称,打破了销售在空间上的区域限制,打破了销售时间的限制。在生产制造环节,互联网能够帮助企业凭借数据等可记录追溯优势,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高效、个性、精准地互动。总之,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能够帮助企业更加便利地寻找销售渠道,更大范围地拓展市场,更加精准地把握顾客心理,使企业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规模化生产,能对接市场小批量、个性化需求趋势。
植根于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内需”模式,正在帮助大量中国企业实现从“外”向“内”的转型,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逐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渗透颠覆才刚刚开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不断成熟,传统“工业时代”的商业流程将被数据所驱动改变,越来越多基于信息时代的商业模式和分工协作体系将被确立。对于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