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如何深刻领会这一重要精神,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宋立。
(一)
记者:发展必须转变。尽管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请结合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谈一谈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宋立: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竞争格局变化的战略需要。
总体来看,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国内看,一是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突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资源消耗与供应保障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外部资源依赖越来越明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二是社会矛盾逐步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往往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样也面临这类挑战。三是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构建新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动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这都表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就难以持续。
从国际上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将面临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大的调整变化。今年以来,我国外需增长受到较大阻力,就与这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
进一步看,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对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更紧迫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形成较强“倒逼机制”。我国的产业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构建新的比较优势,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主动权。
不仅如此,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影响深远的“不期而遇”组合,正在致使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适应性受到严峻挑战。一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不期而遇,二是我国货币升值进程与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不期而遇,三是我国经济总量位次变化与人均收入水平阶段性变化不期而遇。这些“不期而遇”致使我们在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均面临空前的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二)
记者: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怎样的有利条件及挑战?应该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宋立: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不少有利条件。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为完善资源环境约束机制、改变对生产要素投资的过度依赖、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创造了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更为形成有效的资源环境约束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高增长的迫切性降低,我国具备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进公共服务、全面改善民生的能力和实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三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四是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的逐渐变化,为进一步转变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调整优化生产供给结构提供了好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五是劳动供求关系变化和城镇化加速,有利于我们优化生产要素报酬决定机制,推动城乡消费升级。
但也要看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比如,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滞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尚未形成。又如,一些地方仍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有利于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考核评价机制仍待完善。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对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就应抓住这个主攻方向,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一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我们积极扩大内需,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调整与发展。因此,要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要加快搭建产业创新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要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三是将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扩大消费以及外需调整等,为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优化创造了条件。要抓住国内外经济调整和我国扩大内需的机遇,推动产业区域转移和中西部地区加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在高水平基础上逐步趋于均衡。要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加快转移。
四是将经济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结合起来。我国城镇化率刚过一半,从世界经验和我国实际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同时将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
记者:转变必须改革。现在不少观点都认为,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应如何按照十八大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宋立: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特别是当前,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健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市场,深化土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以不断发挥我国要素潜力和综合配置优势。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