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重庆市南川区微型企业创业中心
将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中分离出来,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扶持,不仅圆了很多人的创业梦,以创业带动了更多人就业,也为扶助弱势群体乃至解决贫困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资产总额300万元、吸纳就业200人、月纳税8万元……拥有这样的企业,谭天胜过去想都不敢想。但是,这个过去遥不可及的梦想,却在重庆市工商局等部门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下变成了现实。
2010年春节过后,和往年一样,重庆市梁平县农民谭天胜准备回南方继续打工。但在火车站,他正好赶上重庆市工商局在进行鼓励微型企业创业宣传。了解了有关政策,谭天胜当即决定:不走了,留在家乡创业!他告诉记者,促使他当时就下了这么大决心的——“是政策!我在外打工十几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政策!”
当年11月,获得了政府财政扶持资金3.7万元,谭天胜注册了天胜电子元件加工厂……
扶持政策实实在在
谭天胜所说的“好政策”是实实在在的。重庆市工商局局长黄波介绍说,对微型企业主要采取“1+3+3+3”的政策扶持体系。“1”就是创业者自己出一点,“3”就是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3+3”就是建立微企培训平台、微企创业孵化平台、龙头企业与微企对接平台、非银行类金融融通平台、“个转微”及微企成长升级平台、微企分类指导帮扶平台。
具体操作中,“自己出一点”主要是指创业者自投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政府财政按照创业者自投资金的50%以内给予微企资本金补助;“税收返一点”指税收以创业者以企业注册资本金等额为限,由财政给予税收奖励;“金融机构贷一点”指微型企业可以申请无抵押担保的创业扶持贷款或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扶持贷款最高不超过15万元,执行基准利率,上浮部分由政府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最高200万元,由财政全额贴息。
“按照这一政策体系,以注册一户资本金10万元的微企为例,企业可以获得3万—5万元的资本金补助,其实际缴纳的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可以享受10万元的先征后返,同时可以向银行申请15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此外,微企办理证照、年检、年审等手续,全部免收行政性规费。”黄波说。
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发放微型企业财政补助资金20.04亿元,发放微型企业贷款16.63亿元。2011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113.36万户,其中微型企业占近1/5,积聚了40亿元社会闲散资金用于产业发展。
指导帮扶有针对性
“小微企业发展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融资难、落地难、缺乏办公场地、准入门槛高。”重庆市工商局小微企业处处长聂刚说。
对此,重庆市工商局明确:雇工(含创业者个人在内)20人及以下、注册资本金10万元(2012年放宽到15万元)及以下的个人独资、合伙经营和有限责任公司为微型企业。而在帮助创业者解决了注册资本金、注册等实际问题后,为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工商局会对创业者进行创业前的5天免费培训;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会不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后继培训,以帮助微企健康成长,提高存活率。据统计,2010年注册的首批微企,存活率达到93.3%。其中不少发展壮大,已经脱离微企行列,进入小型企业甚至中型企业行列。
在重庆市工商局举办的微企创业第16期培训班,学员陈景告诉记者,培训非常实用,不仅介绍相关政策,还通过实例分析,教授学员如何创办和经营企业。“全市有1200多个微企创业指导站,3200名微企创业指导员。”聂刚说。
在重庆市江北区微企登记注册窗口,记者看到,办理大厅设有专门的微企登记注册快车道,凡已经过前置许可的申请企业,证照一律当场核发。在办理大厅,还设有质监、卫生、税务等部门的办事窗口,凡注册企业可能涉及到的公共场所许可、税务登记证等,均能在一个大厅里集中一次办完。
在重庆市南岸区微型企业孵化基地,残疾青年刘砚创办的动漫公司已经颇有起色。“虽然有语言和肢体障碍,但刘砚却有着不一般的创意能力,我们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帮助他创办了这家动漫公司,现在,他都已经雇用3名员工了。”孵化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孵化基地不仅免费向入驻微企提供办公场地、设备等,还为入驻企业提供免费的政策、法律、工商税务等咨询,以及低于市场价格的财务代理、贷款担保代理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微企特色孵化园、创业基地129个,入驻微型企业4028户。
实际效果鼓舞人心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直辖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3300万居民的人口大市,有2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10多万三峡库区移民,每年有10多万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几百万返乡农民工和农转非人员等待就业,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居民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按规划,到2015年将发展微型企业15万户,解决就业150万人以上。”黄波说。
而实际情况远比预想要乐观得多,自2010年6月正式启动对微型企业的扶持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在市工商局注册的微型企业已有7.35万户,注册资本(金)71.2亿元,带动就业55.37万人,实现产销值300多亿元,累计上缴税收1.3亿元。
黄波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的首批1万户微企,以每户解决10人就业计,即可解决10万人就业,政府为此发放一次性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但是如果这10万人没有就业,需要国家提供低保、失业等补助,一年所需开支即为5亿元。“扶持微企发展,解决了就业,减轻了国家的社会救助负担,企业为职工上养老保险,向国家财政返回资金,还向国家上缴利税,一举多得,步入一种良性循环。曾经有人问,一家企业就给至少3万元,该不该给?给的多不多?到现在,有事实作证,再也没有人说不该给。”
“既要数量,又要质量。”按此原则,“我们把抓好‘三不’作为微企监管的着力点,即不办空壳公司、不抽逃资本金、不投机经营。并制定了一套规范、简便的微型企业申办程序和评审机制,通过日常监管巡查、年检,实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黄波说。与此同时,市工商、财政、税务、银行、质监等有关单位联网,构建了微型企业的信用监管体系,通过“黑名单”制度、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公示等活动,引导微企诚信经营,健康发展。
众说——
“目前,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实际关注远远弱于对大型企业和项目的重视,因此,在长期经济发展中缺乏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营造是突出问题。建议修订长期发展规划,从制度设计、项目引导、产业集聚、场所安排、专业人员培育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扶持。首先,建议加大税制改革力度,对小企业税收实行大幅度降低税率税额、对微型企业实施完全免税的整体税收制度设计。其次,加大市场培育,增加企业发展自由度。建议宽松对待小微企业迁址或变更业态;重视核心企业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形成。再次,增加地域发展规划中创业环境培育和创业扶持力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蒋泽中
“重庆微企的发展将对重庆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便是激发了民间活力,为重庆营造了更好的创业氛围。它改变了重庆的产业结构,将原来的民工输出变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微企中诞生的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将带动重庆经济更好地发展。”
——重庆市工商局微企发展监管处处长 聂 刚
“政府的扶持政策,使我们这些草根创业者能够顺利创业。现在,公司已经站稳脚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面临的问题是缺少资金和难以招聘到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人才。我们希望在这些方面继续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
——重庆市寅月文化公司负责人 胡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