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到2012年,偏安于河北省的新奥集团从河北省廊坊市走向全国,从城市燃气公司变身为清洁能源服务提供商。在最近的十多年里,三次实施战略转型。
近期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中,新奥集团位列第50位。
民营企业如何在能源领域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一个难题。过去的三十年里,新奥在努力答题。新奥的一位管理者说,民营企业的优势必须靠自己去创造,其中“先发优势”很重要。
三次转型的先发优势
从城市燃气管道到煤化工和太阳能,再到现在的清洁能源整体服务商,新奥一直在试图踩准国家政策的走向,找到适合民营企业生存的市场。
2001年新奥集团上市后,依靠资本市场的优势,新奥在短短的三年里完成国内的城市燃气业务总体布局,但考虑到缺乏上游资源的短板,转向煤化工。
没过几年,煤化工项目审批开始收紧,新奥的人说,他们适时地转向太阳能产业。
然而,好景不长,太阳能产业没做几年,整个产业开始陷入严重的产能过剩。幸运的是,新奥在美国和欧洲开始发起光伏双反的时候,提前从光伏产业中抽身出来,转向清洁能源整体服务商,“凑巧” 躲过了中国太阳能产业整体低迷的2012年。
新奥为什么每次都能提前一步从一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的产业中走出,找到空间更大的产业?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新奥后,他们举出了一个例子。
从2006年开始,新奥为了寻找到先进的技术,掏出30亿元进行清洁能源的技术研发。
如果实验不成功,这些钱就会打水漂,但是新奥把这个投资作为了实践他们创新、远见理念的一种方式。
新奥的一位管理者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新奥始终努力保持着对于国家政策走向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以保证企业发展顺应国家和产业发展趋势,最终能够赢得相应的政策、资源等一系列支持。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探究和引领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最终通过不断地保持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实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升级。 ”
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方向。民营能源企业的领导者需要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民营企业的三大生存挑战
尽管国内能源行业中有很多重量级民营企业,但大多竞争力不强。新奥的管理者认为,这种劣势或多或少都与企业只在某一端上具有优势有关。
“有的企业拥有上游资源,下游市场运营经验短缺;有的拥有终端的客户和市场网络,却不具备上游资源优势、也还没有新的核心技术成果;有的在新技术研发上具有明显优势,但还不具备将技术推向市场的能力与经验。 ”
虽然今年国家连续发布了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以及鼓励民资发展的“新非公新36条”实施细则等政策,但企业进入清洁能源领域发展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民营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并没有技术优势,特别是太阳能行业。分析人士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如果不突破技术上的局限,将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劣势。
新奥的人士说,清洁能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依靠技术寻求发展的阶段,各种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企业不想沦为跟随者而是成长为引领者,就必须占据市场高点。
民营企业进入到能源领域,还需要面对资金的难题。
新奥过往的经验显示,民营企业想要在这个产业中发展,需要雄厚资本支持。因此企业需要拥有的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尤其是融资能力,联盟合作能力等,才能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这一点又将考验民营企业。
我国涉及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新奥方面提醒新进入的民营企业,需要承受这些因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带来的压力,以及能够顶住压力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种程度上,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因此,不少专家建议,民营企业要在能源行业中获得先发优势,就不应挤到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而应当着力寻找到适合生存的空间。
新奥的人士说,尽管《“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以及 “新非公经济36条”等政策已出台,但目前更具操作性与落地意义的相关细则仍旧有待出台。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好。一方面能源行业中大部分上游资源始终掌握在国家层面,一些国有大型能源企业近期开始向下游发展,致使民营企业在下游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实践尚短,研发人才与能力跟国际水平具有差距,但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高端技术的保护行为也让跨国的技术交流受到阻碍。
新奥希望此后能够有更多更为细致的法律法规出台,同时政府也能为能源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