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国经济内忧大于外患
  • 点击数:794     发布时间:2008-11-30 16:28:53
  • 分享到:
关键词:

   羊慧明认为防止经济萧条关键要保护和强大企业群、健全市场预警系统

  三年前,著名学者羊慧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预言:“高地价高房价将透支中国经济增长空间,缩短中国经济高增长周期,京、沪房市调整之时,就是中国经济又一轮波动的开始。”(详见本报2005年4月26日头版头条)如今看来他的这些预言不幸言中。日前,羊慧明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走向及中国经济的困境与机遇、管理层应采取的对策等作了独家分析。以下是记者和他的对话—— 

  应对危机须从消除扩散源入手 

  记者:当前全球正在联手抗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从G20峰会到OPEC峰会,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已达成更多的共识,共同应对危机。你对各主要经济体已经采取的措施的效果及走向如何评价? 

  羊慧明:全球化是一种共生共荣的经济生态,而非你降我升的跷跷板关系。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战胜危机,共渡难关。从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到欧、亚、澳的数万亿美元的注资救市措施,都还只是从危机的被扩散环节入手,而未能有效消除扩散源——房价等资产价格继续下跌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冲击。 

  因此,美国政府对因房贷受损的银行、投行和保险公司等的注资,只能暂时缓解被扩散的受损环节的问题,只要房价还在继续下跌,新的房贷损失还在增加,越来越多持有房贷公司债券、股票等资产的金融机构、投资人受损,就会波及到更多机构和投资人,这种一波比一波范围更大的连环冲击的效应是呈乘数级放大的。 

  为此,必须从消除扩散源入手,即稳定美国的房价,消除进一步的金融隐患,进而稳定股价等资产价格。美国房地产的性价比目前仍是全球最好的之一,如果美国政府措施得当,比如立即适当放宽移民政策、放松签证,美国楼市很快就会回暖。 

  中国经济内忧大于外患 

  记者:面对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我国政界、业界、学界比较一致的乐观看法是:中国的金融业基本上还是内向型的,与华尔街的业务关联度小,中国所受的冲击并不大,最多是出口受一定影响。 

  羊慧明:中国经济受外部冲击较小,并不等于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中国经济的内忧大于外患。首先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比美国还严重,即使没有外部冲击也会爆发。中国楼市面临价格高估、存量太大、需求急剧萎缩三大问题。而且中国房地产总量太大,在GDP中的比例比美国高得多,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占GDP20%以上,一些城市房地产税收占财政收入的50%左右,这是非常危险的。前几年房地产过热,主要是买“涨”抬上去的,世界上近一半的建筑工地在中国,没有哪个国家空了中国这么多房子,一旦房价不涨并且下跌,需求立即急剧萎缩。偏偏近两年房地产开工量大得惊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工面积就达20多亿平方米。这还不包括小产权房,我估计待售房将超过10亿平方米。如果楼市出了问题,烂尾楼可能将遍布全国大中城市,数以百万套计的空房,3年能消化完就不错了。而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开工量急速下跌,必然拉着上下游产业急速下滑。钢材价格在两三个月内跌幅近一半,第四季度钢材订单量同比锐减一半,已经表明危机的严峻性。 

  其次,中国股市的问题也比美国严重。由于制度缺陷,监管漏洞和“大小非”泰山压顶,A股形同崩盘,跌幅已达70%,尽管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但市场信心仍受到重压。股市的暴跌使几千万中产阶层的相当大一部分变穷了;同时也蒸发了十几万亿的民间财富,这必然打击房屋、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进而打击实体经济。若不能尽快遏制市场急速下滑的趋势,还可能使内资大量外流,经济出现萧条。  拯救经济关键在保护活化企业 

  记者: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大手笔的防止经济快速下滑的措施,诸如启动4万亿公共投资和千亿减税方案等,对此你有何看法? 

  羊慧明:政府采取出手快、规模大的公共投资以拉动需求,阻止经济急速下滑的果断措施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应急之举,还需要多管齐下。中国经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投资拉动型,难以转变为消费拉动型。这一轮超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如果缺乏科学论证与监管,各地都在攀比着争项目、争规模,很可能出现重复建设,不讲效益,贪污浪费,糟蹋资源等问题。即便短期可能把水泥、钢材等价格拉上去一部分,但并不能解决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甚至可能因众多超级公共投资项目亏空而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及银行烂账,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 

  记者:管理层已经提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国家已推出提高社保标准,并有消息说即将改革分配结构,大幅度提高工资,以提振消费。 

  羊慧明:内需除了公共投资,主要的应该是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同样的钱,民间投资的效益要比政府投资高3-5倍。公共投资可能因贪污、受贿、利益输送、不讲效益而大量浪费、流失,民间投资更注重效益。近几年财政收入增幅都是GDP增幅的3倍以上,一些城市地方政府钱花不完就大上项目,增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这种情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现在有人提出,改变分配结构就是要减少企业所得这一块,大幅度提高工资。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痛的言论。企业的效益在急速下滑,大量倒闭,拿什么去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是构成市场的主体,是经济的细胞,是经济的基石。拯救经济的关键是保护、活化经济细胞——企业。美国经济过去之所以超强,正是因为其有一大群在世界上超强的企业;现在美国经济走下坡路乃至出大问题,也是因为它的许多制造企业和金融业等服务企业垮了。 

  中国要防止经济萧条,最根本的也是要保护和强大我们的企业群。国家日前提出暂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是为了保护企业,这是明智的;如果在我们的许多企业风雨飘摇效益急剧下滑的情况下,还要去压缩企业所得这一块而不压缩政府占用过多资源那一块,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可以想象如果现在去强逼企业大幅度提高工资,压缩企业所得,企业的效益更会急剧下滑,倒闭的企业将大量出现,提高工资和增加居民消费又何从谈起?再者,企业效益急剧下滑倒闭增多,众多上市公司的股价将进一步暴跌,加剧灾难性的金融危机。 

  因此,我认为,面临经济危机,首先要保护、活化企业和金融公司。企业日子好过了,才谈得上增加就业提升消费。当前不但不能压缩企业所得这一块,反而应该让企业多切蛋糕。国家在启动万亿投资的同时,更应推出更大规模的减税。 

  应健全市场预警系统 

  记者:你对中国应对次贷危机还有哪些建议? 

  羊慧明:最重要的是要健全市场预警系统,否则就像十字路口只有绿灯和红灯,没有黄灯,调控经济就难免刚踩“刹车”又猛踩“油门”。中国经济今天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由前几年超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过热引发的。早在去年年中,深圳、北京等城市的新房成交量就已开始下降,楼市拐点已现,可为什么没有权威的市场预警?为什么各地还在大上快上房地产项目,演绎一轮最后的疯狂?这除了利益集团刻意抑制“拐点论”继续唱涨外,也显示出相关调控部门缺乏市场预警的意识。 

  又如,本来在去年楼市成交量开始掉头下滑时,就应该能预见到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开工量会大幅下降,对钢材等建材及上游的铁矿石、焦炭等资源产品的需求会减少,但我们也没有市场预警,钢材、铁矿石等表演了最后的疯狂,乃至宝钢这样的世界级大企业在6月底与必和必拓签订铁矿石进口合同前,连续两次大幅度提高钢价,这显然给了对方猛提铁矿石价格的理由,宝钢不得不接受96.5%的铁矿石涨价。而近亿吨高价进口的铁矿石刚压爆码头,钢材、铁矿石价格又飞速暴跌,钢材价格3个月跌去近一半,铁矿石价格累积跌幅已达60%以上,为什么这时没有人重视这些市场信号呢?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