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后,近日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下称《规划》),其中提出建设2到3座示范工程提升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并力推到“十二五”末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国产率达75%以上。
分析指出,《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于以海水淡化化解国内水危机,并加速规模化发展的重视力度再加码,此前业内预计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百亿元级的市场大蛋糕将加速成型,产业化步伐将步入快轨道。
成本优势奠定产业化基础
据了解,在国内水资源短缺困局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替代方案之一。目前国内外海水淡化均已具备与其他方式竞争的成本优势。
《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年均增长率达70%,期间建成的主要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包括工程和设备折旧、运行维护费用在内的全制水成本已控制在6元/吨左右。市场分析指出,这一数字比目前国内规模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吨水高达8元以上的成本投入低了不少。因此,海水淡化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潜力,已奠定产业化基础。
成本优势的显现主要归功于国内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据了解,目前海水淡化方法已出现了数十种之多,但达到商业规模且适用于大型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反渗透法、多级闪蒸法和多效蒸馏法。《规划》指出,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海水淡化装置中,反渗透法占比60%,蒸馏法占比34.8%,其他技术占比约合5%,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法已成为主流技术工艺。
《规划》同时指出,目前国内建成的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率不足50%,未来推进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将成为政策主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