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成本低已不再是优势
过去十年时间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政策优惠、劳动成本低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因素都促使其成为从钢铁、相机、玩具、体育用品、鞋、衣服、纺织品、电视、手机电子等产品最高效的生产者。今年以来,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需求萎缩减弱,利润空间不断被缩减的现象尤为严重,高度侵蚀着中国的竞争优势地位。
其中造成上述危机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这也正是最初外国企业为何要到中国来的原因。一方面,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意外地开始人力不足了。劳动力短缺也推高了薪资水平,现在薪资上涨的速度超过了通胀和生产力的增长。而随着东盟国家相继摆脱出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积极承接全球跨国公司制造业的外包或加工订单,这就国内的传统劳动力优势更加不存在。目前,像耐克、阿迪达斯两家体育产品巨头相继关闭在华工厂或减少其代工订单,都是这一现象的体现,外资外流初显端倪。
欧美国家重新回到实体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步入大转型:欧美国家开始向实体经济回归,发达国家走向长期财政紧缩之路,西方“去福利化”倾向开始显现,债务问题的解决倒逼一体化进程,新兴经济体面临发展模式转型之痛,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加速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和模式改革进入关键期。
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大量流失已在本国激起了政治紧张局势,因此,诸多美国公司将通过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重构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并考虑制造业回流。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已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到美国,日前,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日前宣布打算2013年把设在中国的部分Mac电脑产品生产线转移回美国。
表明我国的制造吸引力正在降低,越来越贵的地价也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国的目前的商业用地每单位的价格已远远超出美国,即使美国的人力成对高,但地价便宜,加上工厂高度自动化,都将从另一方面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而另一方面来说,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抵抗力,远远强于金融业,特别是保持相当传统工业的德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其国内经济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欧美国家在此时开始大力推行“再工业化”,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