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剑鸣在浙江开化县经营着一家光伏多晶硅片厂,他最近做出决定:由于经营改善短期无望,厂里两条崭新的生产线设备将打包转让。
他告诉记者,这两条生产线是2011年6月引进的,还未来得及投产就遭遇持续近一年的光伏产业大萧条。“当初引进时耗资上千万,现在最多能半价转让。”看着停产一年多已积满灰尘的机器设备,他感叹不已:“2010年日进百万元,中层干部年终奖至少5位数,年会上还在畅想美好的明天,可为啥才短短一两年时间,一切就都变了呢?”
邹剑鸣所指的一切改变,均发生在2012年。“内忧外患”是业界对2012年光伏产业遭遇的最普遍注解。年初德、意等国受欧债危机影响纷纷下调光伏发电补贴,5月份至今欧美“双反”大棒又相继抡起,一系列举动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在欧美的市场份额急速下滑,逾2000亿元的出口额遭受致命打击。而国内光伏市场大规模启动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在外铩羽而归的光伏企业无法在国内找到避风港。
光伏“双反”灭顶之灾
邹剑鸣知道,自己厂子的经历只是目前他所在的工业园区,乃至国内整个光伏行业惨状的一个缩影——身边的竞争对手一个个都偃旗息鼓了,他上网查资料得知,目前包括浙江省在内的全国光伏制造企业80%以上已陷入停产困境。
邹剑鸣认为,导致如今光伏行业惨不忍睹的罪魁祸首在于欧美“双反”。他说,自己厂子早在2010年就和一些欧美下游厂商签订了总量达数百兆瓦的长期订单,按照合同,这些订单将支付到2013年,足以支撑企业至少到明年都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双反’来了,所有的订单或被取消,或延缓交货,数千万的出货量瞬间化为泡影”。
的确,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双反”给国内光伏产业带来的灾难已近乎“灭顶”。英利绿色能源公共关系总监梁田甚至直言,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一方面将导致我国光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被迫退出主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光伏骨干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会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他指出,欧盟对华反倾销将直接导致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不良贷款风险。
事实上,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包括尚德电力、赛维LDK和英利绿色能源等龙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光伏企业均持续亏损,其中赛维LDK亏损额甚至超过20亿元。不仅如此,截至今年8月,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110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80%。尚德电力和赛维LDK一度盛传破产消息,只不过有各自所在地政府竭力救助才得以幸免。
产能过剩“魔咒”
光伏专家王斯成认为,欧美“双反”只是引爆中国光伏产业危机的导火索,问题还是出在中国企业自身。
业内外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思频现报端,其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产能过剩”。
说起光伏产能过剩,最常被提及的一组数字是,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6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
事实上,对于一个产业产能过剩与否,欧美更倾向于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对此,王斯成提供的一组数据为:全球到2011年底光伏组件产能为60GW,实际产量为30GW,而去年中国的实际产能为40GW,实际产量仅为21GW。这意味着光伏组件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业界认可的“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的正常标准。
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企业将处于长期的去库存化阶段。记者粗略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国内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货已逾500亿元;而前三季度这66家公司光伏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不到100亿元。这意味着按目前的市场销售形势国内光伏企业要消化掉积压的库存至少需要四年时间。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阴影下,国内光伏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即便未来光伏市场需求重新回暖,但如果企业继续为消化库存而低价销售产品,那么其盈利能力将在很长时间内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邹剑鸣告诉记者,一年来,他的手机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时刻等待着客户订货的消息,哪怕是低于成本的赔本买卖,他也无所顾忌,只要能让手中资金回笼。“经常是头一天电话里询完价后口头说好第二天来厂提货,可第二天一早一个电话打来说另有一厂商报价比你低,于是一单生意就黄了。”邹剑鸣说,最纠结的是一天一个价,搞不懂市场行情,导致很多厂商在这种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被慢慢拖死。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过去市场好的时候包括众多龙头企业在内无休止的产能扩张。赛维LDK的遭遇便是明证。邹剑鸣也坦承,如果自己当初不是误判形势,认为光伏明天会更好,他也不会几乎压上2010年半数的销售收入去扩建新的生产线,如今沦落到靠变卖资产回笼资金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