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忆机床“十八罗汉厂” 展行业发展势头猛进
  • 作者:网络转载
  • 点击数:681     发布时间:2013-01-27 20:22:19
  • 分享到:
关键词:
 

熟悉我国机床行业的人都知道,业内骨干企业有“十八罗汉厂”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没有机床工业,简易机床。1952年,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工具机会议,为此后我国机床工具业的发展定只在上海等地有少数工厂可以制造一些下了基调。此后,参考苏联专家的建议,我国在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通过对部分机械厂的改扩建和新建,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机床行业。其中,确定了18个骨干企业为国家机械工业部直属,这些中国机床企业的排头兵被人们形象地誉为“十八罗汉厂”。

在当年的“十八罗汉厂”名单中,沈阳机床企业占据了3个席位,分别是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和沈阳第三机床厂。其中,沈阳第一机床厂曾被列入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重点建设项目”。

中国第一批机床在沈阳诞生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批机床在沈阳第一机床厂诞生。

为了向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献礼,当时还叫沈阳第一机器厂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开始筹备第一批机床的生产。据介绍,当时厂里残存的数百台设备中,能勉强开动的只有几十台,工具和原料更是无处可找,要恢复生产,只能一切从零开始。为造出新中国第一批机床,厂管理委员会组织广大员工,迅速开展了修理厂房、安装设备和筹备材料活动。

在筹备材料活动中,工人们拆掉了国民党时期修筑的碉堡,去火车站拣回国民党军队溃退时丢弃的汽车,到各个厂房收集破旧设备、废钢铁等,回收材料百余吨,自制生产工具近百种。经过艰苦努力,新中国的第一批机床诞生了。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这批机床的问世及后来的批量生产,极大地支援了国内工业化建设。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些机床还参与了生产枪支等国防军工任务,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当时国内许多钢铁厂、矿山、铁路都把这批机床作为工业生产的母机,创造出了许多生产奇迹。

“十万军镐”情景再现

故事发生在1950年。刚刚恢复生产的沈阳重型机械厂接到原沈阳机械管理局下达的任务——支援抗美援朝前线,两个月内赶制军镐10万把。这对于当时的重型厂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战争期间,重型厂所有资源都被掠夺一空,根本没有库存的毛坯。为了在短时间内备齐生产原料,工程师们连续几天不眠不休,结合以往的生产经验发明了串铸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新方法第一时间在车间内普及后,全厂职工吃住在厂,24小时三班倒,奋战在生产一线,最终按计划完成了毛坯铸造任务。

毛坯完成了,锻造又成了问题。战争的破坏直接导致厂内锻压设备不足。于是,在最大限度利用厂内设备赶工的同时,重型厂发动了当时沈阳境内大大小小数百个铁匠铺用手工方式锻打镐头,通过集中制坯、分散锻造,再集中进行打磨和热处理,及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