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2013年1月中旬,尚德电力第三次“股价1美元保卫战”宣告成功,暂时保住了上市公司地位,否则就会被强止下市。
但与此同时,尚德在商誉上已被打击得不堪入目。海外,投资者在美国发起诉讼,起诉施正荣及其高管团队“掏空尚德电力、对关联公司亚洲硅业进行利益输送以及挪用16.8亿美元公司投资”;国内,最新的消息是:无锡市国税局已经认定无锡尚德存在“漏缴税款”行为,并与北京市国税局联动,追缴无锡尚德和其在京关联公司的税款。
坊间对尚德败北的讨论相当热烈,国际金融危机、反倾销、决策失误、管理松散,乃至“为十周年庆典印刷的文字材料”堆积在走廊落满灰尘也被当作佐证……但是别忘了,谷歌人力成本比相似公司高一倍、免费用餐者中30%疑似蹭饭、员工故去家属可以领钱十年……这些不是管理漏洞?打死老虎是容易的,而将企业决策的真实逻辑与困境还原出来,你发现,施正荣们并非败于一些微观的治理或管理原因。
尚德之败,是打在中国光伏企业与地方政府脸上的一记集体耳光。
要不要扩大产能?
众所周知,尚德电力、英利绿能、江西赛维、天合光能等企业组成的“中国太阳能军团”走的都是激进扩张路线。不惜成本、不顾风险、想尽一切办法搞钱扩大产能。除上市融外,银行货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各大银行无不深陷其中。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天合光能、英利绿能这几家光伏企业的授信额度合计竟达2450亿元。在资本市场及银行资金的驱动下,中国光伏企业上演了一场产能大跃进。一马当先的尚德电力,2007年只有400兆瓦、2010年跃至1800兆瓦、2012年已是2400兆瓦。英利绿能不甘落后,能力和出货量紧随其后。
激进扩张的第一个恶果是负债率畸高、稳健性全失,抗风险能力低下。长久以来,尚德电力的刚性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等)一直高于其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包括未受限的现金、存货、应收账、预付款),到2011年未缺口达到12.65亿美元。尚德电力的办法不外从资本市场圈钱和从银行贷款。2007、2008、2009三年融资额分别为1.72亿美元、3.38亿美元和1.43亿美元。到2011年未,尚德负债达35.84亿美元。
2012年一季度未,尚德短期借款及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合计超过15.6亿美元,而尚德的“流动资产”除了4.9亿美元的账面现金(其中2.2亿还因受限不能运用)就只有5.2亿美元“存货”和9.1亿美元“应收”。
盲目扩大产能的第二个恶果是价格下滑,正应了“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应便宜;中国人需求什么,什么就贵”这句话。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对太阳能光伏模组的需求大幅下降。尚德和他的“难兄难弟”们的出货量却仍然一路上涨。回过头来看,这就是一场愚弄人的游戏。欧洲诸国政府每年补贴多少钱,取决于人家本国的经济状况——比如遇到经济危机财政困难就少补或不补贴,与我们的供货量无关。好比一个人打算花2块钱吃早点,你给他两个包子,就算一块元一个。他打算花三块钱吃早点,你给他六个包子,就算五毛钱一个。于是乎,我们看到尚德英利们的销售收入不停地涨,利润却不断地跌。
2012年9月,尚德宣布削减四分之一的产能,即从2400兆瓦被暂时减至1800兆瓦,预计裁员1500名。尚德的产能扩张之路才算走到了尽头。
我们的问题来了:
那么,当初尚德是否应当不扩大产能?
下面我们以尚德为一方,以英利作为众多中国太阳能企业代表绘制一张博弈表(payoff matrix)。如果双方都不扩大产能,各自的收益都是零。单方扩大产能,可以获得五方面的收益:成本优势、市场占有率、土地税收政策优惠、资本市场的追捧银行的追加信贷、品牌知名度。假设单方扩产方收益为5单位,则不扩产一方的损失为5单位。如果双方都扩大产能,必然造成原料涨价、产品降价和资金链紧张,各自的损失为3单位。施正荣与苗连生,象绝大多数企业家一们,本能地不会容忍竞争对手单方面扩大产能。从博弈论角度一点也没错:对方不扩大能产,已方扩大的收益为5,否则收益为零,当然要扩;对方扩大能产,己方按兵不动的损失为5,奋起直追的损失为3,还是要扩。也就是说,不管对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己方扩产都是“占优策略”。如果时光倒流,尚德依然不会让自己的产能止步于400兆瓦而坐视英利扩产到1600兆瓦!
要不要自备多晶硅产能?
上述“愚人游戏”里还有一类重要的玩家,就是国际晶体硅生产巨头。它们的产品质量高、能耗小、成本低(太阳能级产品成本约为30美元/公斤)。以前,中国光伏企业所需原料几乎全部来自海外。随着“中国太阳能军团”的一拥而上,晶体硅的价格一路攀升到每公斤400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