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数字钢铁”的理念早已深入到国内各大钢铁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数字钢铁”的基本内容就是钢铁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而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实施数字化建设,能给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强力的辅助支撑,能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为此,一些优秀的钢铁企业都在着力打造数字化企业以实现有效管理和产品增值。
在太钢,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助推生产经营的一大“法宝”。作为太钢最主要的炼钢厂,炼钢二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尤为出色。2011年,该厂已经出台了详细的数字化炼钢二厂规划方案。
三件“法宝”掌控一条生产线
在北区调度室,炼钢二厂信息化室主任聂景峰展示了推动该厂生产经营顺行的三件“法宝”:一是大屏幕电视墙,对整条生产线进行实时视频监控;二是生产作业计划排产系统,该系统可将当日生产计划转化为各工序作业计划,并且能够实时监控计划执行和进行适时调整;三是生产线流程及物流管理监控MES(制造执行系统)终端机,可以对所有原料、成品、库存、物流状态进行跟踪管理,还可实时跟踪各工序运行状态、每炉钢的化学成份和消耗等。有了这三件“法宝”,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调度室就能掌控生产的全流程和全工序。
炼钢二厂的信息化工作是随着新炼钢工程同时启动的。建立和完善北区MES系统的工作,由信息化室几名成员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本着“让生产经营各环节更加顺行、便捷”的宗旨,摸索前行,不断梳理、优化新炼钢业务流程,并将其融合在软件运行中,从而使炼钢二厂的主要生产线得以大规模推行信息化管理。北区MES系统具有计划排产、技术标准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跟踪、生产异常监视等16项功能,涉及15个生产工序。该系统的实施运行使得炼钢二厂的生产计划、物流跟踪、仓库管理等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管理,使管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全线生产、物流做出科学合理的调配,实现炼钢厂生产效率最大化。
在调度室的电脑上,操作人员熟练地讲解着众多图示和曲线代表的意义:电炉在运行、2号连铸机正在开浇、一炉钢正进入LF工序、原定的某炉钢冶炼时间推迟了8分钟、刚刚炼完一炉钢的各种化学成分和消耗了多少原料及能源、某种原料存货还有多少、成品库有多少坯料……操作人员只须轻轻一点鼠标,这些繁杂的信息马上即可显示出来。
“瞄一眼,我们就知道这炉钢目前是什么状态。”一位做了多年调度工作的操作人员说道。现在,炼钢二厂从厂级到最基层工序,形成了完整的三级网络体系,与太钢公司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同时也实现了不锈钢、碳钢生产的实时、高效和全过程信息流、实物流、财务流的“三流同步”。他还表示:“公司下发了生产计划,炼钢二厂会立即通过信息化系统接收并转化。同样,只要有一块铸坯进入炼钢二厂的成品区域,系统就会实时将收货信息上传到ERP系统,公司相关部门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得到信息。”
一“网”罗进两个区
炼钢二厂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厂区,相距几百米,两厂区的生产业务相对独立。南区厂房和设备比较陈旧,北区则是2007年投产的新厂。2010年以前,北区已经具备了完善的MES系统,南区实施的是计质量系统,但两区系统并未实现融合。
“南区的许多生产记录还是先由人工记在纸上,然后再录入电脑。”聂景峰解释说,“既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也不便于数据的统计分析,还存在被修改的可能。”为此,炼钢二厂将此项工作列入命题承包项目,信息化室接手了该项任务,进行打通全厂网络的工作,把南、北区的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实现全厂操作记录的系统化。
信息化室将主要工作分解成功能调研与调试、程序开发、硬件网络这三部分,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功能调研和调试小组将各工序需求做了详细的调研分析,明确了要整合和录入的数据,制订出方案,形成初步程序要求;程序开发小组依照要求选定开发程序,制订编程开发方案;功能调研和调试小组再回头对程序进行测试,之后由各工序技术人员对程序进行功能审核,并进行完善,在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后上线运行;最后在确认程序运行无误的情况下,硬件网络小组才进行终端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