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这一年,值得我们庆贺,多个能源领域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无疑给前行中的中国能源行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核电重启,未来核电技术路径的明确,也将为核电行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2012年注定是要在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被预言世界末日的年份,电力能源领域发生了太多值得记录的事。
这一年,我们需要反思,光伏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高速增长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风电并网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光环也难掩行业的凄楚景象,未来,支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这一年,值得我们庆贺,多个能源领域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无疑给前行中的中国能源行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核电重启,未来核电技术路径的明确,也将为核电行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这一年,我们需要警醒,发电设备行业的低价竞争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盲目的产能扩张、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企业不得不选择在价格战中煎熬。
历史最终将成为后人借鉴的模板,梳理它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当岁月翻过2012年,电力能源领域为我们留下了这些……
光伏“双反”
2012年对于我国光伏行业来说,是一个难捱的“寒冬”。
眼看着火爆的市场行情逐步演变为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库存居高不下、产品价格直线下降,光伏行业在“风雨”中艰难前行。如果说,市场行情的急转直下让中国光伏企业措手不及的话,来自欧美等国发起的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就将他们逼到了墙角。
从2011年10月起,一场针对我国光伏制造领域的国际贸易战打响,从最初的美国,再到欧盟、印度,战火逐渐蔓延开来。
最终,2012年11月8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做出“双反”终裁,征收最高可达249.96%的惩罚性关税和最高可达15.97%的反补贴税。同一天,欧盟发布公告,启动对中国光伏反补贴调查,加之9月的反倾销调查,欧盟对华光伏正式升级为“双反”。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再加上美国市场,我国光伏产业原有的80%的海外市场都对我国光伏产品关上了大门,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形势的急剧恶化。
在海外市场受困之时,全面开启国内光伏市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业界共同的呼声。国家也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救市举措。中央多部委密集出台了多个扶持光伏产业回归国内市场的政策,大力推进分布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和金太阳示范工程。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电网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政策的发布,我国分布式光伏并网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此外,资金补贴也在相应跟进,在新公布的第三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中,太阳能拿到了62个席位。
政策暖风频吹,让在风雨中前行的光伏企业在这个漫长的寒冬中看到了希望。
风电入冬
2012年,当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跃居全球第一的同时,风电行业的“寒冬”也确凿无疑地到来了。
“弃风”问题严重,行业集体陷入亏损,风机质量问题频发,企业裁员、降薪风波不止,风电行业从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实实在在地跌入了行业发展的低谷。
2011年,中国在运的风电机组每天停转19小时,弃风100亿度,损失超过50亿元。而在2012年,风电限电率不降反升,内蒙古普遍达到50%,试行“风火交易”的呼伦贝尔史无前例地创造了80%的限电纪录。
限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风电开发商收入缩水。仅大唐新能源前三季度亏损856万元,与2011年同期纯利润3.86亿元相比有天壤之别。在开发商利润下滑的影响下,设备制造商的日子似乎只能用“凄凉”来形容。
实际上,2012年国内风电装机容量比2011年增长30%左右,造成目前行业哀鸿遍野的原因除了“弃风”问题之外,在产能过剩压力下的恶性价格竞争,也让风机制造企业的利润率降到一个难以承受的地步。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过剩率在50%以上,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设备的价格战,据了解,目前1.5兆瓦风机报价下滑30%,已跌破4000元,降至3800元。除此之外,由于质量问题频发,企业的相当一部分利润都被维护费用抵消。
实际上,风电寒冬的镜像也从另一方面反应出我国风电行业正从盲目“追风”向理性发展转变,而这也是一个泡沫挤出的过程。但是,“知冷易,过冬难”。苦求过冬之道的企业们希望通过出售资产、换帅、向产业链下游发展投建风电场,进军海外市场等诸多手段熬过这个冬天。同时,业界呼吁全社会对风电的发展进一步回归理性,转变发展思路,在未来的风电建设中,不追求机组的单机容量,不光追求速度和批量,严格做好样机检测,并处理好质量、安全、效益的关系。
尽管寒冬持续,春天何时到来尚未可知,但乐观情绪仍在。根据我国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投入运行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 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风电发电量在全部发电量中的比重超过3%,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吉瓦。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超过2 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 万千瓦,风电年发电量达到3900 亿千瓦时,力争风电发电量在全国发电量中的比重超过5% 。
变压器行业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2012年,变压器行业成为低价竞争的重灾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建设发展迅猛,变压器需求量迅速增加,导致国内相当一部分变压器企业快速扩大产能,甚至个别企业产能翻番。2009年以来,国家电力建设速度放缓,国内变压器需求量有所降低,致使产能过剩现象开始在行业内蔓延。
据统计,我国每年变压器市场需求不到15亿千伏安,而产能却在30亿千伏安左右。目前,国内变压器生产企业总数已超出1000家,但产能超出100万千伏安的企业仅10家左右,70%企业的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中小企业占据了总营业额的31.8%;大型企业占据了总营业额的68.2%。
赤裸裸的供需矛盾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得不出让自身利益,降价成了企业抢占市场的唯一手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变压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约为20%,两三年前约为8%。如今,500千伏以下产品的平均利润率仅在2%~3%,不少企业走进负利率时代。
除了产能过剩之外,以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也并不是由企业一方面造成的,前几年国家电网公司以招标方式采购变压器,采取的低价中标的方式也是导致变压器市场陷入价格竞争泥潭的主要原因。
在招标过程中,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纷纷降低投标价格,以至于出现某大型变压器企业在某次招标中“以变压器材料成本的80%作为投标价格”的不正常现象。赔本赚吆喝的背后,企业利润大幅缩水,很多中标企业只能通过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手段挽回损失。这些企业交付的产品极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暴露出各种不同的缺陷,即使表面上暂时可以“正常”运行,但也不可避免埋下了安全隐患。
摆脱行业的发展困境,一是需要国家和行业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二是需要企业加强自律,坚决杜绝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三是要求行业建立产能预警、调控机制,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防止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特别要防止产能过剩。同时,抓住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加强技术研发,成为变压器企业走出价格战泥沼的有效手段。
能源领域“十二五”规划相继公布
进入“十二五”时期的第二年,我国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相继发布。为“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能源业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在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页岩气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以及《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之后,我国各项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重点,跃然纸上,这为未来能源领域的下一步发展定下了基调。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规划目标。因此,制定更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对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通过了广受关注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目标。同时,制定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推动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并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等八项重点任务。
核电重启
日本福岛核事故爆发,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全球核电产业的一连串的反应。世界各国对待核电的态度也泾渭分明。在欧美国家逐步停止核电建设之际,我国核电新项目审批在沉寂了将近一年半时间后,开始放闸。
2011年3月,受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影响,我国宣布暂停核电项目审批。2011年年末,在经过9个多月完成对全国41台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3台待建核电机组以及所有民用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的综合安全检查之后,业内便开始对核电重启有所预期。
2012年10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核电产业吹来了暖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的《核电安全规划(2011~2012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12年)》为未来5—10年中国核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作出了稳步有序推进、科学布局项目、提高准入门槛的部署。其中包括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等要求。同时,此次常务会议强调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必须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实到核电规划、建设、运行、退役全过程及所有相关产业。
发展核电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按照规划目标,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法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核电制造大国。然而,如何从核电大国走向核电强国,需要我们抓住这个机遇通过产业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适度集中和有序竞争相结合的行业发展结构。在高起点上形成能够引领世界核电发展方向的科技研发体系和配套工业体系,完全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制造和自主运营,树立中国核电技术品牌。
特高压建设全面提速
2012年,我国特高压建设全面提速。
5月13日,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标志着“疆电外送”战略实施迈出关键一步。该工程是综合开发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工程,完工后将形成1000万千瓦的输电能力,成为连接西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约480亿千瓦时,相当于煤炭2210万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1.7万吨、氮氧化物26.7万吨,不仅有效缓解空气污染压力,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环境保护效益。
紧接着,新疆—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开工,工程计划2013年9月底实现全线竣工投产。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酒泉、哈密、柴达木地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重要外送通道,有力促进新疆电力开发外送,推动能源资源实现更大范围消纳。同时,还将有效缓解青海电网缺电局面,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供电能力和向西藏直流输电的可靠性。
在各地特高压工程紧锣密鼓开工之际,2012年12月12日,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继特高压交流和直流示范工程后的第三个特高压输电工程。其将特高压直流输送容量从640万千瓦提升到720万千瓦,输电距离首次突破2000千米,创造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新纪录。是目前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代表了当前世界直流输电技术的最高水平。工程全面投运后,每年可向华东地区输送电量约360亿千瓦时,可解决四川电力“丰余枯缺”的结构性矛盾,满足东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用电需求,缓解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实际上,自国家电网对外宣布其“十二五”期间特高压建设的规划时,一副广阔的建设图景就引起了业界极大关注。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配合西南水电、西北华北煤电和风电基地开发,建设锦屏—江苏等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满足西藏供电,实现西藏电网与西北主网联网。
在一系列特高压建设项目有条不紊的开展之际,国家电网离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能源革命”、“美丽中国”首现十八大报告
面对实现城镇化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确保能源安全等历史重任,我们根本的出路就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此次十八大报告中也首次提出“能源革命”、“美丽中国”的理念,充分传达出国家对于能源革命的重视。
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不难看出,由“变革”到“革命”,从“合理控制”到“控制”,这些字眼的细微变化的背后,无疑透露出国家对发展能源革命的坚定信心。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必须下大气力推动能源发展的市场化,对整个能源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调整,包括提高能耗和转变生产方式。所以推动能源的革命和消费革命的本质是推动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此外,十八大报告还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理念,描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