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创新,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新闻观察
  • 点击数:546     发布时间:2013-03-01 14:34: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 中国科技网

   这几天,国家将颁发科技奖项的消息,让一些上市企业的股价大幅上扬。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占到六成。许多获奖技术是相关企业的“看家法宝”。

   “要坚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前沿,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天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无疑,随着中国制造业近来的转型,以及国家创新战略的落实,企业家和科学家都感受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态势。

   “前两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或许是一件好事,让企业家意识到了危险。”谈到技术产业化,获奖项目代表、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丰文说,“我主要做生物质能源的研究,近年很多企业积极跟我们合作,希望靠新项目来转型升级,这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很有关系。”

  “我们上天入地的技术很先进;相对而言,科技结合国民经济还显得落后。”从事水稻育种的谢华安院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国当初解决吃饭问题就是靠科技,现在发展经济还要靠科技,因此要鼓励科研机构协同企业来创新。”

   获奖项目代表、来自福建的食用菌培育专家王泽成对记者表示,创新的源头往往不是企业家或科研人员的想法,而是市场的想法。

   王泽成平时主要跟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打交道,他认为技术产业化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要有比较深厚的学术基础,对各品种都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在第一线工作,才能知道市场欢迎什么品种。一开始,就是市场需求决定我们的科研方向。”

  去年的全国“两会”上,记者曾听到过这样的观点,与各种奖项相比,市场的褒奖更能鼓励企业创新。的确,近10年“中国制造”横扫世界市场,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帮助。国产机械、化工、机电和信息产品日益攀向高端,取代开放之初的“来料加工”,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主流,一批蓬勃兴起的民族工业品牌走向世界,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产业技术的进步。“温饱而知创新”,中国企业如今动辄在一个项目上投入数以亿计的研发经费,这是上世纪所不敢想象的。

  获奖单位代表、三一重工公司总工程师易小刚告诉记者:“三一公司从十几亿元的销售额做到了近千亿,靠的就是研发投入。我们7万名员工里,8000多名是研发人员。三一在许多方面占据全球第一,靠的是7%的R&D投入。”

  易小刚认为:“创新的投入和收益有几年的时间差,因此管理层的眼光必须长远——不只看一年的效益,还要看到5年后或者更长远。”

   获奖单位山东泉林纸业公司的工程师田锋告诉记者,他们的获奖项目从1997年就开始研发了。“当初为了解决秸秆污染的问题,我们投入巨额资金搞研发。成功后,仅2011年营业额增加14个亿。”

   田锋说:“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过程很难,但团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通过这几年攻关,我们也找到了乐趣:依靠技术创新,小企业能做大事。”

   尽管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难题尚未完全解决,但已大有好转。实现超越要依靠创新,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研发经费连年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资源被配置到了企业。本次大会国家科技进步奖有六成获奖项目有企业参与,既体现了评审者对企业主体地位的重视,也透露出近年来企业创新实力的提升。

   温家宝在讲话中提出,要“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努力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获奖单位宁夏东方钽业公司的副总经理郑爱国对此充满期待。

  “我们从事高性能电容器材料研发十几年,企业独立完成的这个项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郑爱国说,“现在,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有了技术话语权,国家也给予了我们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企业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对未来的创新环境我们充满信心。”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