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完成。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指出,中国目前的增长模式很难长期维持。
该报告突破性地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碳排放与人类发展联系起来。报告发现,在中国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碳强度反而是最小的;而那些收入和人类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往往保留着较高的碳排放模式。据此,报告认为人类的发展不一定要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一个与推进人类发展目标相一致、持续性更强的低碳发展模式是可能实现的。虽然中国以及其他地区过去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是以包括对环境的危害为代价的,但是未来的发展可以遵循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
该报告为中国这个在未来20年里将有大约4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国家提供了政策选择。报告成果表明这一巨大的内部迁移涉及人数将超过美国总人口数量,并大大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报告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国需要在建筑和电器产品的能源效率上引入并执行严格的标准,并大大减少住宅领域的碳排放。中国还需要“大力发展公交系统,防止来自交通领域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大量增加”。该报告强调:“虽然发展起步较晚,但中国可以抛弃过时技术,实现跳跃发展,采取更清洁和环保的方式。”
报告同时指出,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对潜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收益的认可,而不仅仅专注于相关的成本。该报告在试图为中国评估收益的同时,也以现实的角度,考虑到成本。那些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政策,将为中国在未来避免高额经济损失,增加巨大的附加收益。报告的作者们承认向低碳模式的转型会产生如失业、物价上涨以及财政收入减少等临时过渡成本,但他们同时也强调这一转型带来的长期性收益,包括新技术上竞争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上升、人类健康危害的减少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