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核心工业技术成创新短板 科研为何“厚此薄彼”?
  • 点击数:637     发布时间:2013-04-17 17:17: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光明网-光明视点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生产力得到解放,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整体而言,中国科技尚处于“追赶西方” 的角色。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评价体系滞后、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等,构成了“中国式科研”的诸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科研体制和机制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代要求,一道道藩篱阻碍 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提到,“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 走自主创新道路,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 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习总书记的一番话,凝结起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愿望,也为中国科技的“复兴”吹响了号角。

  如何再次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如何推翻阻碍创新驱动的藩篱,成为科技界面临的尤为紧迫的课题。光明网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解构“中国式科研”》 以飨读者,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梦”献计献策。

  “中国电脑产量世界第一,但去年进口芯片约1650亿美元,超过了进口石油的1200亿美元。”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关于大飞机,我想问飞机的引擎是谁设计制造的?在这些重大科技成就中,有多少核心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

  “实践证明,“以市场换技术”是换不到技术的,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搞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基础科学,更需要工业技术。我们需要陈景润,也需要王选。 ” ——北京信息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

  制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大飞机,是中国几代航空人的梦想。令人欣慰的是,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即将在2013年底到2014年上半年期间下线,2014年实现首飞。不过,说到C919的“国产化率”问题,多少会让人感到失望,一份网络流传的C919大飞机部件图表显示,包括航空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在内的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均来自国外供应商,国产部件仅有4项。

  早在一年前,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曾在博客中发问:“关于大飞机,我想问飞机的引擎是谁设计制造的?在这些重大科技成就中,有多少核心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飞机制造业木桶上的一块短板。面对国产大飞机仍将暂用“外国芯”的事实,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向记者坦言,我国航天发动机研发仍是瓶颈,国产发动机还在研制之中,首先选择国外发动机是为了减少风险,尽快占领全球市场。

  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眼中,这种“以市场换技术”思路似乎并不可取,在他看来,“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长期以来,我国科技领域都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当我们为重大科研成果欢欣鼓舞时,一些核心技术的攻坚却依然还在路上。 一边是神九成功上天、蛟龙入海捷报频传;另一边则是航空发动机、汽车关键部位的零部件仍需进口……相较于航天、军工、农业科技上的“硕果累累”,基础工业领域的“落后”相形见绌。科研领域“厚此薄彼”的原因何在?

  核心技术“跛足前行” 为何热衷追新?

  “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对核心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一点不比航天工程容易,需要更长时间的科研投入,见效周期又慢,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那么吸引人。大家可能更愿意关注更容易出成果的领域”,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校长助理李晓明的话一针见血,“追新”的背后是科研短视和项目逐利。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指出,“目前问题就是太‘跳’,科研一味的追新潮。基础工业的核心技术研究需要有人坐得住,不是说能上天入地就算是突破,核心技术也要有人来攻坚。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干一行爱一行,踏实的将一件事做到精益求精”。

  北京信息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对科技界的“追新”之风也颇为担忧,“有些技术不见得是新发明,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现实。比如工程技术要减少动车的故障率,这些也都是高深的学问。”

  今年3月初,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科技方面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她感叹道,中国电脑产量世界第一,但去年进口芯片约1650亿美元,超过了进口石油的1200亿美元。据悉,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实际数字远超过1650亿美元,有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的规模。

  此外,基础工业技术鲜有人问津还存在一些制度原因。“目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倾向于科学性的研究成果,比如工程技术论文要比科学性的论文低半级。作为一个工业还处在相对落后阶段的国家,这种评价指标是相当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徐祖哲说。

  一方面,功利化思维、评价制度的倾向让科研人员“忽视”工业技术的攻关;另一方面,让企业自主研发来补足当前工业技术上的短板也不现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何力教授表示,企业自身来做科研有很大局限性,存在周期长、投资效益低的风险,投入产出比“不对称”的风险使得中国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产业氛围。

  中国商飞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谈及企业创新的话题,更是一肚子苦水,“一些企业尤其是民企在人员科研技术方面资源相对匮乏,如果单靠自己做研发肯定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溺于技术购买,小企业又无力于技术创新,企业扛起自主研发“大旗”显然力不从心。

  基础工业“洋旗遍布” 如何突破瓶颈?

  核心技术的缺乏创造了引进国外技术的“刚需”,导致外国资本“趁虚而入”。以汽车工业为例,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对若干重点产业的外资控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显示,机械、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的外资控制程度总体较高,尤其是2010年以来,汽车产业呈上升趋势,我国汽车产业的外资控制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汽车产业“洋旗遍布”的局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何力教授指出,没有基础工业核心技术的支撑,汽车产业市场化初期肯定会面临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在基础性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建立一批国家级的科研机构,统筹行业内的重点基础研发、突破核心技术”,何力教授建议。

  今年两会期间,科技界委员在小组讨论中指出,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实际上不能缺了政府“这只手”,尤其是在重大项目上政府应该做顶层设计,主导重大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他看来,突破当前瓶颈有两条途径:一是要利用市场资源,以“市场促技术”;二是就是要发挥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政府进行指导和协调。

  倪光南认为,靠市场换技术是换不到技术的,但是“以市场促技术”则可以促进技术发展且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和世界数一数二的市场资源,如何将这两者运用好值得研究。”

  “国家提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发目标、提供研发条件、转化研发成果;高校、科研机构则应发挥人才和研发资源优势,大力研发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政府可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指导和协调,同时提供资金和市场”,倪光南觉得,“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记者 李平沙)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