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两化融合加速产业升级
  • 点击数:1106     发布时间:2013-04-24 10:31: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装备制造》杂志

   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利用信息化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工业增加值一直占全国GDP的1/3多。中国制造业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1年3月发表的《2011 年国际工业统计年鉴》,2010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而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在10%以上,发展态势强劲,国际地位不断攀升。《2012装备工业蓝皮书—转型升级中的装备制造业》指出,2011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8%,比重超过美国。

   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基础水平落后,相关产业配套不协调,仍属于粗放型增长,高端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面对如此挑战,在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利用信息化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重点在于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到制造业各领域、各要素中,调整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

   信息技术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生产管理等不同方面,实现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和控制,使传统工业化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生产装备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我国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发展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

  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推动制造智能化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渗透性和扩展性极强,制造业产品和装备越来越多的吸纳这些技术,融合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使得制造装备和产品呈现智能化的趋势,从而推动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广度而言,两化融合正在从技术到管理、从设计到研制、从生产到营销、从主机到配套、从检测到维修、从培训到服务等各方面推进。就深度而言,设计和制造从二维向三维过渡,试验和验证从实物样品向虚拟仿真过渡,技术和应用从单元到系统集成,流程和体系从串行、区域协同到并行、全面协同。比如波音787可以在全球30多个国家、135个地区、180个供应商之间高水平、实时虚拟协同。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制造业将实现精益制造、智能制造,制造企业将成为精益企业和数字化企业。这一过程将促进生产模式的变化,从大批量生产模式转为大批量定制模式、网络制造模式。批量大、品种丰富、质量高、成本低、研发期短、环境友好,将是未来制造模式的主要特点。针对我国制造业现状,在建设数字化企业的过程中,需加强计算机辅助工程应用,推行协同设计、协同管理,实施并行工程,推行产品的个性化、模块化设计,应用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打通顶层到底层,实现信息集成。

  绿色制造成为重要趋势

   我国制造业的单位能耗一直居高不下,需要通过两化融合,使制造业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制造。

   信息化有利于实现产品轻量化设计和合理化设计,由此减少材料的消耗,进而减少制造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这是节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此外,信息化在加强能效管理、减少交易中的浪费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监管整改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系统,更是离不开信息化。

   绿色制造则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易维修、可拆卸、可再生、低排放、低能耗,在加工过程中应使用无污染的焊料、涂料,应用干式切削、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近净成形等少污染工艺和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工艺。包装材料的选用,则应考虑可回收、可降解、少废弃。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和再制造也需要不断推广。这一切,都是制造业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及发展方向。

  通过全过程监控实现安全生产

   制造业的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尤其是对危险作业的生产过程试行全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大型关键设备进行实时和远程监控,预警事故的发生,可避免大型关键设备故障而导致的系统灾难及由此带来的重大损失。在很多作业场所,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进行生产作业的人和设备进行全过程监控,发现作业过程中的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制造业的提升依赖于信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更是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点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需要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入,而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制造业的两化融合势必催生一批新型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阵容。随着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发展,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而服务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比重越来越重,逐渐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也包括围绕产品生产的各种服务。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这是制造业的重要一跃。这一转变某种程度上要靠两化融合来推动和保证,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可以说是传统服务业加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

  我国制造业在两化融合的趋势下,将比以往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对于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借助于两化融合这一举措实现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制造业强国这一目标。(作者单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信息中心)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