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芳 绘图
中国经济在经过8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自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进入了下行通道。这一轮经济调整周期正好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时间上相吻合,内部的问题和外部的冲击叠加在一起,使经济收缩十分剧烈,GDP增幅逐月急速下滑。明年GDP增幅能否保8%还难以预料,经济回暖可能要到2010年了。总之,这个经济的冬天可能很长,也很冷。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冬天适合练“内功”
寒气来袭,很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收缩战线,也就是削减生产经营规模。
办法无非是三条:一是大幅度削减甚至完全停止上游原材料进货,以便尽快消化先前的原材料存货,减少资金占压;二是主动关停部分生产线或部分经营项目,削减产量或减少经营项目,以便与萎缩了的市场需求相适应;三是想尽办法出清产品存货,至少是要把产品存货降低到最低水平,必要时不惜降价促销。所有这些办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增大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货币资金在资本总量中的比例。正所谓,危机时期,现金为王。只要资金链不断,企业就能够正常活下来。从理论上来分析,危机时期各个企业同时收缩战线,削减生产经营规模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相互伤害,因为一个企业支出的削减必定意味着另一个企业产品市场的收缩。但是,在几乎所有市场都在收缩的情况下,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只能顺势而为,跟着收缩,等待市场回暖,没有别的办法。
同时,经济危机给企业修炼“内功”提供了时间,在经济收缩时期,市场需求和生产压力解除了,企业正好可以有宽松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蹲下来回望一下过去,整理内部,夯实基础。查找修复生产过程中的漏洞,提高生产线的性能,保证其良好运行状态;检查影响产品质量稳定和提高的各种因素,把产品质量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检视一下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以及时纠正偏差,保证企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扩张生产能力。
等到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大量增加时,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发展空间。
危机也有新机遇
从根本上来说,危机是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所造成的。走出危机的办法也是调整结构,削减某些产品的产能,并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满足新需要。就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它若能不固守原有的产品结构,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新的产品,满足新的需求,那该企业就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我们说危机也是机遇,机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产业内部优势企业的机遇,一是同一产业在某一地区的低成本区域机遇。当危机来临时,由于整个产品市场收缩,行业产品就会呈过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同行业的各个企业竞争就会加剧,如果你是优势企业,当自己产品的传统市场收缩时,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向过去不屑于问津的低端市场延伸,以保证经营规模不收缩或不至于大规模收缩。当然,这样做必然会挤压原来依靠这一层次市场生存的其他企业。但这正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说,危机也是将劣质企业淘汰出局,并促成优势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好机制。
危机的另一种机遇表现为某些产品在低成本区域落地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就是借助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当地的生产成本,低于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依托此类产品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些产品在当地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升,此类产品在沿海地区已经没有了成本优势,危机到来以后,这些企业之所以纷纷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已经无法承受当地的高成本了。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土地也相对廉价的中原地区,却明显地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地区,如果这些产品由河南这样的低成本地区来替代生产,市场需求或可以保持或恢复。进一步说,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减少也是暂时的,一旦市场复苏,处于有利地位的一定是在低成本地区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所以,河南的中小企业在危机时期应该做的是瞄准沿海地区企业退出的市场,加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及国内市场开拓的力度。当然也可以主动寻求与沿海内迁企业的合作,促成这些内迁企业在当地落地,与本地企业携手拓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
利用扩大内需发展
贴紧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批准的扩内需项目。为应对危机,扩内需、保增长,中央出台了规模达4万亿元的支出计划,各省、市、区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支出计划,河南省的内需支出计划为1.2万亿元。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扩内需支出计划,支出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这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会逐步形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对众多产业和企业形成拉动作用。中小企业很难直接成为这些项目的承接者,但是,一来这些项目会衍生出大量辅助的和配套的项目,也会逐级传递,给处在下游的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带来机遇。所以,中小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和各级政府扩内需项目的动向,紧贴上去,随时从中寻找商机。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要回归本源,真正把产品定位于满足普通民众实实在在的需求上。商品房市场的问题主要就在这里。这些年来,我们建设了太多高标准、高成本,从而也是高价格的住房,大大超出了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对此类住房的需要,而只有较低支付能力人群所需要的更低端、更廉价的住房却没有提供出来。这最终造成了商品房过剩和房地产市场的停摆。所以,房地产市场的出路就在于重新把建房的目的定位到为真正需要房子的普通民众造房上来,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该率先调整,积极参与政府扶持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可以自行开发需要普通住房的民众能够支付得起的住房项目,这是在危机时期生存和发展的良策。
实际上,不只房地产市场,其他很多产品的市场都存在结构失衡和供给与需求错位的问题,处在这些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应该率先意识到这一点,并及时把自己的产品方向调整到与需求结构相一致的水平上。这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危机时期的生存之道。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