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生物产业渐成工业发展新引擎
  • 点击数:1060     发布时间:2013-05-20 16:3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5年,中国生物产业的年均增速超过了20%。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大幅推进,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须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因此,生物产业将继续呈现高增长态势。

   同时我们要看到,生物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目前国内的产业基础不够、规模不大、核心技术不多、企业竞争力不强,需要国家出台倾向性的扶持政策,引导资金、人才、市场介入生物产业。

   比尔•盖茨曾预言,下一个世界首富将来自生物技术领域。在他看来,生物产业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言不虚。在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正呈加快发展之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纷纷部署生物产业战略,将其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

   有关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我国生物产业增速仍高达20%以上,不仅远超国民经济增速,也比高技术产业总体增幅要高,成为拉动高技术产业增长和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而去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生物产业规模也保持了20%左右的增速,总产值达到2.4万亿元。这种态势,基本延续了“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年均22.9%的增速,成为了工业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现代生物产业,是指已经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

   “生物领域加快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近年来生物领域的产业投资更加活跃。”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生物育种等重大工程和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引导下,社会资本快速进入生物产业。2012年前11个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7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9.2%

   这位负责人表示,生物产业不仅规模再创新高,效益也有了大幅提升。以生物医药为例,2012年前11个月,生物医药利润总额达14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52%,与其他行业相比盈利能力相当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产业还出现了不少突出的亮点。在生物医药领域,2012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累计达17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在生物农业领域,到2012年,我国已有7种转基因植物通过了商品化生产许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生物技术手段,相继培育出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随着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的涌现,也孕育出了一批快速成长、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初步具备了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实力。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目前拥有的测序能力相当于一天获得130人的基因组数据,全年产出的数据量与美国四大测序中心产业数据量基本相当。江苏美时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开创性采用高温超导射频线圈开发低成本、高性能核磁共振产品系列,较常规铜导线射频线圈图像信噪比指标提高200%-500%,初步具备了与GE等全球顶尖公司高端核磁共振产品同场竞技的能力。

   与此同时,一些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蓄势待发。山东、江苏两省医药制造业年产值目前均已经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规模之和占全国将近三分之一,深圳形成了以华大基因研究院、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基因、医疗器械、生物技术药物等产业集群。

   今年年初,我国公布了《“十二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相信,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我国生物产业将大有前景。

   美国如何发展生物产业


《经济日报》,2013年5月14日

   2012年6月,美国政府发布《国家生物经济蓝图》(National Bioeconomy Blueprint),概要阐述了奥巴马政府未来推动生物经济的战略目标。该报告指出,美国当前生物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三大基础性技术的开发:遗传工程、DNA测序和生物分子的自动化高通量操作。虽然这些技术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发挥,但一些崭新和重要的新技术或技术组合正在兴起。未来的生物经济依赖于新兴技术,如合成生物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国家生物经济蓝图》提出了五大战略目标:一是支持研发投资,构建美国未来生物经济基础;二是加速研究发明向市场转移,明确转化活动职责,加快生物发明从实验室向市场的流动;三是改革管理政策,完善相关法规,减少监管过程中的障碍,提高管理效率,在保护人和环境健康的同时,削减成本;四是更新培训项目,将学术研究机构的激励措施与人员培训相结合,满足国家人才需求;五是促进公私合作和竞争前合作,鼓励竞争者共享资源、知识和专业技能,促使整个生物经济在更大程度上受益。

   未来可期 挑战仍大


  《经济日报》,2013年5月14日

   目前,以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生物产业深刻变革,生物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全球生物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从国内来看,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亟须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的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 

   “未来几年将是我国生物产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但是,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我国生物产业仍有较大差距。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尽管最近几年一些黑马异军突起,但整体实力仍有待提升。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处于粗放式发展的阶段,技术分散、中小企业很多,暂时没有主导型的企业去做产业整合的工作。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面临着跨国企业的激烈竞争。活跃在我国市场的制药和医疗器械巨头们纷纷在我国进行包括投资、研发、生产、销售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如美国史赛克收购创生公司,外资机构礼来、强生、默沙东在我国设立创投公司,试图确立他们在我国高成长的初始企业中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既小而多,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同质化的中国生物企业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严峻考验。

  在另一方面,生物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生物业受产品注册、定价、招标、医保等各环节政策影响。医疗改革在一定程度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创新药不能较快进入医保目录等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生物能源发展也同时面临诸多的难题。

  有关专家表示,相关政策应推动生物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出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十二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生物产业行动计划,根据生物产业内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七个领域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11个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主要针对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或重大问题,体现对相关重点领域的基础性和重大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产业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要实施生物产业政策支持措施:一是将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建立健全生物产业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高效审查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审批制度等。

   二是将加强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建立生物技术新产品需求侧激励机制。打破区域垄断,扶持生物产业创新企业开拓市场。

   三是要完善创新激励,促进持续发展。将研究完善引导生物企业加大长期研发投入的财税激励机制。通过国家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推动设立一批从事不同阶段投资的专业型生物产业创业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对生物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等。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